【第1屆金沙書院兩岸散文獎入圍獎】一壺鄉愁 ☉林月絲

 

每天早晨冲一壶茶。煮水洗杯冲泡,边喝茶边阅读茶书,惊讶茶的种类如此之多: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花茶等。泡茶的壶还区分:紫砂、玻璃、陶、瓷、石头壶等。煮茶的水则格外讲究:陆羽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到杭州泡龙井茶用虎跑水,到无锡喝茶必花时费神找张岱书《陶阉梦忆》里那老头闵汶水刻意到惠山运至南京泡茶用的惠泉水。红楼梦有一杯著名的“妙玉茶”,用寺里“梅花上的雪”。乾隆皇帝喝雪水煮茶:“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叫“三清茶”,普通人没这时间和闲情。
在南洋的我们喝咖啡长大。妈妈每天清早泡一大壶咖啡搁桌上,谁口渴就倒一杯,咕噜咕噜当开水牛饮,不知品味,仅为解渴用。
童年时代家里还有另一个比咖啡壶讲究些的白瓷茶壶,壶外绘一枝梅花,中国进口。梅花瓷壶和咖啡壶并排,不喝咖啡的人,口渴时倒一杯茶咕噜咕噜喝下。加糖的咖啡有甜味,小孩爱咖啡。淡而无味的茶水是家中长辈在喝。从不饮咖啡的祖父只喝茶,回想起来,那壶茶是祖父的文化乡愁。
童年喝茶最深刻的印象:感觉人不舒服,跟妈妈说头痛或流鼻水或喉咙痒,妈妈到厨房柜子找出一包白纸包装的四方小茶包,打开将茶叶一次倒进杯子,滚烫热水冲下,即刻盖杯,炯五到八分钟,待茶叶完全泡开,趁热饮下,连续冲泡几次,喝至茶水颜色浓变淡。喝过热茶赶紧到床上把自己密密包裹被子里,睡到自然醒’醒来以后人就没事了。
回忆那两种茶水味道,没法称美味。梅花壶中的茶跟开水一样无味。四方纸包茶,因着心理因素,觉得生病喝的茶,味道就像药,头两遍入口挺苦,多冲两遍味道淡些,毫无可口可言。色泽黑味道苦的茶,就是我小孩时期的茶之味。但这四方纸包茶是祖父珍藏,并非随时可冲泡,要自柜子拿出一包,必需给予上佳理由:身体不舒服,需药茶治疗。一直到我上小学,爱上中文的小孩住在找不到中文书的南洋地,对于任何印刷中文字的纸张都“宁可杀错不许放过”,包括各种各类包装纸说明书,这时才看见四方茶纸上印着红字“集泉铁罗汉”。
93年到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学习,过后常到福建。人在茶乡,不管走到哪儿,无论认不认识,都有人喊你“来呷茶”。有时想买点什么,刚进店里,东西尚未选好,店主已开始煮水洗杯叫你来喝茶,亲切之情油然而生,福建各地的酒店房间皆备茶具并赠送茶包,将茶乡特色发挥到极至。就这样逐渐爱上喝茶。喝过不同名字的武夷山茶:水仙、肉桂、大红袍,甚至牛肉马肉,福建名茶还有:政和白茶、安溪铁观音等。一日捧着茶杯,突然想起童年的茶,上网搜索“铁罗汉”。
“铁罗汉”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是宋树名,叶子特别长,外形条索粗壮,颜色绿褐油润,口感很大气,滋味醇厚,香气馥郁,有特别持久的兰花香味或果香味,冲泡后茶汤颜色明亮橙黄,喝下去喉部有往上冒气的感觉,喉韵中有股香味,甜味和丛味,叶片红绿相间,特别耐泡。资料里头的“铁罗汉”和小时遇见的“铁罗汉”似乎不同。然而,继续搜索铁罗汉历史由来,我确凿从小喝的“铁罗汉”,是祖父宝爱的四方形包装茶。
铁罗汉为清乾隆46年问世。闽南惠安县有个叫施大成的商人开了家施集泉茶店,经营武夷岩茶。在1890及1931年前后,惠安县发生两次时疫,患者饮用施集泉铁罗汉茶后,得以痊癒。惠安是我的祖籍乡,祖父当年从惠安下南洋。这故事祖父肯定听过。他可能没听到后来的研究成果,铁罗汉主要功效还有:提神解乏、除脂解腻、促进消化、去除口臭、利尿排毒、预防辐射等。但这不防碍“铁罗汉”在我们家成为“神药”。
清代周亮工特别为铁罗汉茶写《闽铁罗汉曲》:“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这么说铁罗殳荼属陈茶。听过歌颂陈茶的广告词“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难怪“铁罗汉”在祖父心里是“宝”一样的茶。
当年在南洋要买中国茶不容易,越是缺乏越是稀罕越是珍贵。家里每天喝“六堡茶”,属粗茶,小孩没特别喜欢。客人来时,长辈招呼“来呷茶”,叫小孩倒茶待客。家里后来改了茶叶,父亲叫它“茶心茶”。不明茶心之意,却跟着父亲说“茶心茶”。资料见“茶心”即“道心”即“人心”,又有一说即“佛心”。但父亲的“茶心茶”,说的是从粗叶子茶喝到茶叶之心,意即最嫩最小的那片“叶芽儿”泡的茶,表示这茶的精致,之中也有茶的矜贵之意吧。
下南洋的中国人,大多为赚钱而来,更多是体力劳动者。从粗茶喝到茶心茶,表示经济情况有所改善,不再一饮而尽地为解渴喝茶,而是有闲暇坐下来,翻阅报纸,或看看电视,或和朋友闲聊,改用小壶小杯,悠闲地品一杯热气腾腾味道清香的“茶心茶”。
无论哪种茶,都来自中国,矮矮的我仰头看祖父和父亲每天一定一壶茶,长大的我和父亲一起呷茶心茶。缓缓呷一口热茶,那香那热从嘴里到肚里,再到心里,生出一种和祖籍地无比亲近的感觉。
祖籍地曾经距离那么远,1930年代祖父南来,除了喝茶,他什么钱都不肯花,有人游说在南洋这里买产业,祖父固执地摇头,“钱要寄回家乡。”但他的人从离乡背井那一天开始再也没机会回去。中国开放以后,父母亲每年至少回乡一次,每次都带着家乡的茶返回南洋。爱喝茶的父母,和祖父一样,对茶唯一要求“必须是家乡来茶”。
每天喝茶时间读中国书,后又时常到中国,关于喝茶的细致部分,逐渐像太阳出来雾中的花顿时明白起来。唐代白居易的《官舍》说“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在《咏意》诗说“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都是喝茶读书写诗。宋代陆游在《渔家傲》里喝思乡茶“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电热壶在烧开水,朋友打开一包茶放小茶壶里,水一冲下,茶叶香气袅袅飘上来,冲口而出“好香呀!”朋友说一个数字,我张口结舌,一起喝茶的朋友后来说起茶和诗词,也就是上面说的唐诗宋词里的文人喝茶。
也喝茶的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窖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这说的是祖父喝茶吧。
我多次在书法里写周作人《喝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这是父亲的茶心茶。
周对茶的品味之高雅精致,细腻敏锐,与鲁迅的“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的“粗茶淡饭”式的自然质朴完全不同。
价格昂贵或廉价,是名茶或普通茶,祖父和父亲不在意,不计粗细,不论好坏,渴时牛饮,闲时细品,他们要求家乡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