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散文決審會議記錄

好散文應要能夠含蓄特殊與普遍,感性與知性,實在與虛設。
由個體出發走向人性的關懷,思考自身的問題,又反向地寫出對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之討論

從個體出發,走向人性的關懷 ⊙洪韶翎/記錄‧整理

本屆時報文學獎徵稿日期自八十五年三月二日至七月三十日止,散文類共收到來稿一百三十一件。
初審由王添源、馮景青、柯翠芬、蔡其達、蕭淑芳、南美瑜等六位委員擔任,選出三十四件作品
(國內三十二件、海外二件)晉入複審;
複審由愛亞、白靈、陳克華、林彧、莊裕安等五位委員審閱,選出十二件作品晉入決審。
決審會議於九月七日下午四時,假「德也茶喫」茶藝館舉行,
由姚一葦、黃碧端、楊牧、雷驤、顏崑陽等五位決審委員組成,本報副總編輯兼人間副刊主任楊澤擔任主席。
決審委員針對〈珊瑚戀〉、
〈有一種銀行〉、
〈在記憶中旅行〉、
〈故事〉、
〈失聰者〉、
〈灰色的逃脫〉、
〈寫在家國之外〉、
〈葉亞來〉、
〈國民用藥手冊〉、
〈遺址通知〉、
〈時‧光〉、
〈糞事〉等十二篇作品進行投票、討論。

●評審標準
姚一葦:我的作法很簡單的,盡量不帶成見地先看一遍,先自行比較、淘汰覺得不好的。
我大抵沒有設定特別的準則,完全以過去閱讀的經驗和共鳴程度作為我衡量作品的標準。
楊牧:首先我希望能看到真正美好的原創性。我們一般看到的作品,創新有限,往往只不過是
向前開拓了一小部分而已;在這裡我希望看到更特別的表現,是作者創造出來的新東西。其次,
我重視結構,不一定要是傳統的起、承、轉、合,而是有一定的組織,能讓我信服,前後讀完有其自成的道理在。
最後,文字意象是否有力、有新意也是我所十分在乎的。
顏崑陽:和姚先生一樣,我也不預設理論立場後按圖索驥的去讀文章,我在乎讀完一篇作品之後,
是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感動或訊息、啟示。但第二次閱讀時,就會帶著知性、理性的思考去看,
就文字的運用、組織結構、題材選擇、以及因著這個題材所給予讀者的訊息等項目來考量。由於是徵文比賽,
我會更注意原創性,諸如題材的選擇是否有所拓展;或是舊題材翻新,是否有新的切入點等等。
散文的結構很重要,文章的敘述應有次序,且必須比一般文章有更多藝術性。我也會注意到鍊字鍊句,
甚至是標點符號的使用等──老實說,我很訝異當今作者對語言使用的粗糙與荒蕪,這似乎是新一代普遍的問題。
黃碧端:我的意見與前幾位很相似。我先看行文是否有創意、是否不落俗套,或是針對舊題材,
有否另尋一番新穎的角度切入,又是否處理出好的效果等。此外,文字的密度很重要,不能清淡無味。
若是小說或報導文學性太重的文章,除非是真的寫得很好,這類遊走在臨界點的文章,
似乎不是純散文的創作作品,我也會審慎考慮。最後,情感的自然與不自然也很重要。
雷驤:第一次閱讀的直覺很重要。直覺好的,往往就是將許多文章的要素如:新意、結構、取材、
觀照視野等都處理得很不錯,才會在第一次就顯得突出。再來,我關心的是,作者是否能順暢地掌握語言,
是否讓我對作品的文字符號有所共識;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現的文學人格如果是可親可愛的,我會與之較為接近。

■第一次投票(每人圈選三篇):
得一票者:
〈珊瑚戀〉(楊牧)
〈有一種銀行〉(黃碧端)
〈故事〉(姚一葦)
〈灰色的逃脫〉(楊牧)
〈寫在家國之外〉(姚一葦)
得二票者:
〈失聰者〉(楊牧、顏崑陽)
〈糞事〉(顏崑陽、雷驤)
得三票者:
〈遺址通知〉(顏崑陽、黃碧端、雷驤)
〈時‧光〉(黃碧端、雷驤、姚一葦)

△一票的討論
●〈珊瑚戀〉
楊牧:我沒有看過像這樣呈現海底世界的美麗光輝的作品。整篇文章娓娓說來,
不單希望讀者能感受文字修辭之美,覺得愉悅,更希望我們不要忽略那個美麗的世界。事實上,
作者不只告訴我們珊瑚的美,更進一步以自然做哲學性的寄託,來呈現另一番意境。
我覺得他雖然使用報導文學式的手法,說出人對海洋的不義行為,但處處又用詩的筆法作連結,
使全篇得到一種完美的平衡。
顏崑陽:我同意環保的問題可以提出,但這篇文章仍無可避免的簡化了環保問題,
似乎以為簡單幾筆就可解決。描述海洋的種種或許絢爛,但客觀的描寫背後應有文學意義的指涉,
此文大部分是客觀描寫,探討珊瑚在大自然中的位置與其對人文的互動關係等方面固然有意義,
卻挖掘得不夠,枝節寫得太多,主脈也不清晰
黃碧端:技術性太強,只是純粹記錄幾個人去潛水,失卻了散文的有機經營。不過,確實是篇美文,
文字功力很強,珊瑚產卵十分短暫,這位作者頗有一些躬逢其盛的況味。
●〈有一種銀行〉
黃碧端:所書寫的痛楚十分真切,能帶領讀者經歷諸如語言錯亂等等的病痛,十分能進入他這分特殊經歷。
他提到人不論健康與否,往往會有些警訊,要我們不得疏忽;到頭來人不得不面對自己的身體,付出慘痛的代價。
但這篇文章開頭卻並不必要,也還有些資料上的錯誤。
雷驤:是描述得有如切膚之痛,不過此文有一些基本造句上的困難,文字能力略顯粗糙。
●〈故事〉
姚一葦:任何一個人閱讀難免有自己的主觀,但我覺得這篇相當好。的確,這是一篇很理性的說理文章
──常常我們會否定說理性的散文,但韓愈與培根難道不是散文家嗎?這類散文不是沒有敘事或抒情,
而是抒情與敘事都高度理性化。
姚一葦:此文主旨在說明,凡是使用文字工具傳達的事物都經過人主觀的編輯,都是在說故事,
即便是看起來沒有經過裁減、增刪,表面上是自然寫真也不例外,也經過人的編輯處理,
我覺得這個命題有意思,文筆也有好表現。
楊牧:我也覺得很好,他關懷十分重大的問題,通過排比與編輯,將不同的情節編起來,編得頭頭是道,
從從容容,組織性很高,文筆十分吸引人,也摻有詩的美感。不過,我不喜歡他有些仿古式的文字用法,
而且在理性的文筆中又會出現諸如「在古人嘴上貼撒隆巴斯,要古人開座談會」等耍嘴皮文字,
文章風格很統一,卻被這幾處小幽默感給破壞了。
顏崑陽:這類知性的散文我也很欣賞,但他的分段太不精細,會產生閱讀障礙,
當前社會中媒體往往宰制我們的認知與價值判斷,媒體產生虛構性卻影響了我們對事物的認知──
作者以一個新聞從業者的立場,在這裡提出了值得重視的命題,就散文題材的找尋,或切入點的掌握等方面來看,
找到大家不注意的地方切入,很有開創性。我不同意的是,他依然把問題簡化了;他說所有的新聞都是故事,
對存在的真實都是一種戕害。其實,人文世界是無所謂絕對的真實,這樣處理問題就極端了。他又說,
若當文字書寫都無意義時,才會有真實的故事存在,但這樣的理論缺乏哲學上要求的正、反、合辯證的素養。
●〈灰色的逃脫〉
楊牧:我很喜歡這一篇,幻想性的自畫像,愛與毒品在這裡成了兩個不錯的主題,
他想說的或許是愛與毒品的相似,作者寫寂寞、分析寂寞、再分析自我挫折,而這些都是因為在尋找愛。
最後發現真愛之不可求,所以最後要尋找一個母性的子宮,因為他需要母性的愛與和平及安全,對我來說,
他的寫法有力,文字雖有一些令人分心,但也許我現代詩讀多了,並不覺得構成障礙,
反而越讀越和作者一同參與。修辭特別而不陳腐,很有原創性。
顏崑陽:我也十分苦於抉擇是否選他,因為他是那麼有詩意,也那麼具後現代的感受──
都市生活的不確定性與吸毒的確是後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語言使用上,他特意反熟嫻,產生生冷的語言,
會讓讀者停下來思考。
雷驤: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卻可說是語言的障礙,仔細思考之下,描寫這類都市生活負面價值的文章,
似乎已經將城市文學書寫給模式化了。他寫的這些幾乎已是都市文學的常識,所以說新也不算新,
語言刻意生冷,卻未好好經營,顯得晦澀,有些地方甚至不通。
●〈寫在家國之外〉
姚一葦:分成四段,寫大馬華僑及其華文教育的問題。又寫來台馬僑的故事,說出身為華僑是如何看待語言的問題,
還有對中華文化認同的疑問。內容雖然繁雜,不過提出了值得注意的問題。
顏崑陽:似乎是受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式歷史散文的影響。他想討論的問題太龐大了,十分不容易處理,
也太繁雜,充塞著太多的史實,有如史料的編輯,又太直接說出自己的觀感,不像散文,倒像是鬆散的史學漫談。
△二票的討論
●〈失聰者〉
顏崑陽:這是我很欣賞的一篇。好散文應要能夠含蓄特殊與普遍,感性與知性,實在與虛設。
由個體出發走向人性的關懷,思考自身的問題,又反向地寫出對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之討論,
作者由自身的傷痛與焦慮出發,並沒有放任感情,反而是以理性的醫學常識來理解疾病與生命存在的意義,
實際的經驗被虛化成隱喻的符號,字裡行間比比皆是,隱喻人類活在一意孤行的感官世界。
楊牧:提出自己孩子所罹患的病,映照出社會的病,是處理這樣憂傷題材的全新手法。
作者提出孩子的問題時順道牽引出社會的病態,邏輯理路清晰而自然,他用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比喻來描寫心境,
文字十分有力而驚人,但又十分細膩,讓我們可以透過他的成長來省思。一層層抽絲剝繭,
以戲劇性的手法帶我們經歷悲哀之後,復又超脫,得到全新的體驗。
黃碧端:感情細緻,描寫一位父親不斷在每一個過程當中,省思自我的過去;
敘述者著重摸索人所面對的廣大的無知,他不斷探索,從而理出自己過去成長的意義。
姚一葦:這個孩子的問題在失聰,不在語言,這是作者開展隱喻的一大矛盾。而且他行文太直接了,
隱喻的空間太狹小。失聰是聲音的問題,但利用患食道癌的失聲者作對比,會讓人懷疑其是否真為「失聰」者。
●〈糞事〉
顏崑陽:這是平常到可能不被認為是個題材的主題,糞便本身毫無美感,作者卻獨具慧眼,
鉅細靡遺的描述其質地、氣味等,從中做糞與人之間的辯論,進而嘲諷人我。糞是人生產的,人卻討厭它,
是否是討厭自己呢?文字老練而自然。
雷驤:他似乎是辯論會中的反辯,優點在描寫深厚壯實,是一種形式美的表達。開創了類似古典文學的韻律,
但描寫奇則奇矣,論理方面,人與糞的關係與由糞來嘲諷人的推演,卻顯得貧乏了。許多修辭寫得驚人而壯觀,
在無法逃脫食物化成糞便的過程中,展現不凡的功力,不過開頭實在太弱了。
楊牧:像六朝的賦法鋪排,沒有起伏,純粹想像,不過有不少不準確之處。
●〈遺址通知〉
黃碧端:不脫少年寫作的樣式,開頭有點不清楚(躺在棺材中、薩爾瓦多的死牢等,指涉並不清楚),
但卻營造出詭異的氣氛,一步步體驗生與死。文字與結構均佳。
雷驤:一開頭就很有意思,由國外的死囚牢寫起,寫到自己躺在岩棺中聽收音機,一步步體驗人生與旅途,
將各個段落逐串連接,讓人感覺十分真誠。
顏崑陽:最可以看出作者在語言經營上的匠心。片段跳接十分完整,不單剪接構成有機組合,
而且將天真的遊戲與永恆的,透過各種荒涼的意象連結起來,甚至弔詭的說:今日的訃文即是萬年後的遺址通知。
景象描寫十分精細,有點像小說。
●〈時‧光〉
雷驤:這文章很感人,台語的口語使用得很自然,祖母失明後的心理反應也寫得不錯。
更可看出中南部的生活景況,十分感人。
黃碧端:這篇文字十分恰如其分,也試圖描寫老年人的心情,作者很多情也很冷靜。方言的使用十分自然。
顏崑陽:這篇的生活情調覺得似曾相識,特意要描寫祖母失明後的心理等還不錯,但有些文字並不精確,
且有些地方略顯辭不達意,通過老人的失明及失去視覺之後表達出等於失去世界,與時光的一去不返等,
似乎作者本身也模糊了所要表達的主題。
楊牧:描寫鄉村老祖母,文字的結構與其方言的使用或許不錯,但整個中文文字的流動性與不準確性卻不能說服我,
文字處理草率而不努力。方言或許加得不錯,但中文的語詞卻有可議之處。
■第二、三次投票:
由決審委員選出第五篇入圍作品,分別是〈失聰者〉、〈珊瑚戀〉、〈故事〉、〈遺址通知〉、〈時‧光〉。

(編輯附記:「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是先選出入圍作品,然後於頒獎典禮當天揭曉得獎名單;
和其他各屆於決審會議中即選出得獎者,形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