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決審會議記錄

新聞書寫展現專業精神的關鍵就在於「公共性」,報導文學固然容許較多主觀的看法,
但是感情太過強烈,就會成為文章裡的障礙,而把最重要的公眾議題忽略

 

主持︰劉克襄(人間副刊副主任)
決審委員︰陳浩、楊渡、鄭至慧
時間︰8月29日下午2點
地點︰時報新大樓第二會議室
⊙李美雪╱側記

過去幾年,時報文學獎一直都以小說、新詩、散文、鄉鎮書寫為四大重要獎項,但由於報導文學愈來愈受重視,
本屆便以報導文學取代了鄉鎮書寫,來稿件數共為58件,在經過夏瑞紅、蔡其達、盧美杏三位評審的初選之後,
留下了〈搖滾祖靈〉、
〈狗爺公的香火袋〉、
〈長路〉、
〈水車伕之戀〉、
〈揭開黑寡婦的面紗〉、
〈搖啊搖,神恩浩盪耀南天〉、
〈鐵路平溪站,下一站是……〉、
〈那坑〉、
〈來去五峰〉、
〈逝者如溝〉、
〈飛鳥故鄉〉、
〈做庄〉、
〈請讓我對你微笑〉、
〈逃〉、
〈車城歌聲〉、
〈尋找杜噴火〉、
〈絞首刑〉、
〈十塊錢的逃亡計畫〉等18篇作品。
最後由〈逃〉獲得首獎,獎金為十萬元;〈車城歌聲〉和〈長路〉獲得評審獎,獎金為七萬元。

在決審正式開始之前,三位決審委員陳浩、楊渡、鄭至慧都分別對自己的評選標準做了一些說明。
鄭至慧認為,這次參賽作品普遍有情感氾濫的現象,缺乏報導文學「提出問題,進而尋尋覓覓」的理性過程。
而從文學的角度來說,許多入選的作品在基本的文字掌控能力上也出了一些問題,因此在閱讀這些作品的同時,
過於直接的修辭、錯別字的濫用,也成了她比較在意的部分。

而陳浩以媒體工作者的角度發聲,點出了報導文學的新聞精神。有些參賽作品在可讀性上表現得很好,
但是在抒情的成分上卻超越了「報導」,陳浩認為新聞書寫展現專業精神的關鍵就在於「公共性」,
報導文學固然容許較多主觀的看法,但是感情太過強烈,就會成為文章裡的障礙,而把最重要的公眾議題忽略。

楊渡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他認為這次的作品在報導、新聞的部分表現得比較弱,
因此會讓人有一種在閱讀鄉鎮書寫的錯覺。對於這樣的現象,楊渡認為是因為文史工作室紛紛成立之後,
地方的調查資料比較完整,但是在鄉鎮素材書寫和報導文學之間,卻沒有清楚釐清的緣故。
而文筆也是楊渡相當在意的部分,許多作品關注的議題相當有發展性,但是卻使用了失敗的佈局,
大大降低了作品的可讀性。

由評審們的意見可以觀察出,他們相當重視「報導」和「文學」之間的平衡,
而獲得首獎的〈逃〉,就是一篇表現得相當均衡的作品,兼有充足的資料、完整的形式、流暢的文筆,
以及善於發現問題的觀察力,是它能夠獲得評審青睞的主要原因。陳浩認為,這篇文章最大的優點就是
「有頭、有尾、有中間」,結構非常完整,書寫的題材也很有力量,在行文當中也能感覺作者對他關注的
勞工議題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而楊渡認為,這篇文章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就是真實反映出台灣社會這幾年
一直存在的矛盾。而文章中關於勞工之間的生活模式以及情感互動,則是鄭至慧認為相當動人的部分。

獲得評審獎的〈長路〉,陳浩認為它的故事有趣,但在文字表現上有點「硬」;
但鄭至慧認為這樣的文字應該稱做「平實」,且作者在擷取對話的功夫上有相當的功力,使得「引述」不再枯燥、
單調,反而成為一個相當精采的設計。楊渡則認為這篇文章的優點在於人物塑造,作者透過女主角黃真利講出
白羅沙小學的故事,文章裡可以看到很多人因為社會運動而慢慢在改變自己的態度,算是一個滿完整的架構。

另一篇評審獎得獎作品〈車城歌聲〉,陳浩給了它「juicy」的評語,他認為作者在人物的描繪上相當有特色,
畫面感極為強烈,也將鄉土感情和鄉土歷史傳承的公共性表現得很好。鄭至慧則表示,作者非常努力地採訪、
尋覓,並且試著去呈現一個原本不為人知的事件,相當符合報導文學的精神,但是在文章的佈局上,
還需要再下點功夫,像是第一句說道:「車城鄉志暫告段落」,但是卻沒有告訴讀者在這之前他到底做了什麼,
有些沒頭沒腦。楊渡則建議作者,如果在開頭的時候告訴讀者說,他在走遍整個車城之後,
腦海裡浮現出一個女人的形象,然後細細回想、慢慢回溯的話,會讓整篇文章架構更為完整,也更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