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帶路!胖胖樹吃定東協

不少台灣人愛吃泰式料理、越南河粉,卻不一定知道其中運用的蔬果植物。像是許多人愛吃鹹鹹辣辣的泰式「打拋豬」,但「打拋」究竟是什麼意思?筆名「胖胖樹」的作家王瑞閔表示,「很多人以為『打拋』是烹飪的手法,但其實是指『打拋葉』,中文叫『聖羅勒』,原產自印度。以前台灣沒有引進,多用九層塔代替。」

菜市場尋寶 食材大不同

 跟著王瑞閔走進台中東協廣場,他熟門熟路的先繞到廣場後方一樓的菜攤處,攤位上擺的都是台灣人不一定能叫出名字來的蔬果。他伸手抓起一把叫「守宮木」的葉菜,「這煮熟吃起來甜甜的,炒個蛋就很好吃。」再指越南酸魚湯常用的越南白霞莖梗,「我看了發現,這和台灣常食用的芋梗長得不一樣,才知道這是不同的植物,更因此發現南北越文化的差異。」

 繞進建築,再隨王瑞閔走進二、三樓的東南亞超市,貨架分類標示著越南、菲律賓等國名,架上則是滿滿的各國食材,他指著冰箱裡的臭豆:「這裡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食物,可惜台灣人幾乎不會進來。寫這本《舌尖上的東協》,就是希望更多台灣人能在愛吃之餘,也能了解背後的植物、歷史與文化。」

不只愛植物 也愛吃植物

 六年前,喜歡熱帶雨林植物的王瑞閔一頭栽進東南亞料理和植物的新世界,他笑稱是因為自己不只愛植物,也愛吃植物,「大學時讀台大,因為有許多僑生,讓公館誕生了全台第一條東南亞街,附近有著營業最久的越南餐廳和泰式料理,所以我從那時就愛吃泰式料理,自然也對料理中用到的植物感興趣。」

 為著滿足口腹之慾以及對東南亞植物的知識,王瑞閔在東協廣場的東南亞攤商裡尋覓,菜販幾乎都認得他,每次有新的植物就叫他來看。不過再怎麼愛植物,他也並非來者不拒,「其實台灣很多植物都是外來種。但我堅持不自己從國外引進植物。當這些植物因為人們的移動、生活,出現在這裡,和台灣產生關聯,我才會有興趣收集。」

植物針筆圖 排成東協圖

 《舌尖上的東協》書封更有不少他刻意安排的巧思,例如以植物的針筆圖排列成東協地圖的形狀,書名設計更是融入泰文、緬甸文的字體。書中以植物為縱軸、料理為橫軸,標定的是台灣人生活中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像是有些台灣不吃的植物像是銀合歡、雷公根,在東南亞卻有不同的料理方式,代表的是背後不同的文化與記憶。

 王瑞閔也在臉書粉專貼文中表示,看到讀者捧著他的書找到家附近的東南亞攤商,按圖索驥的吃,十分高興,「我很希望能藉由我的書,翻轉一般人對於東南亞的印象。」

(記者許文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