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屆時報文學獎新詩決審會議紀錄

詩如舞蹈,要留白也要飛躍

想像、情感,還有表現技巧,這三者在詩裡頭堪稱是整體,他是一個完成的過程。沒有真正的想像力,寫詩就很容易流入平凡,那缺乏感情的詩就是假的。假設技巧又不是很好,那就不成為詩。

(封面圖說:第43屆時報文學獎新詩決審評審,左起向陽、陳育虹、陳克華,攝影/黃子明)

◎白白/紀錄整理

 

第43屆時報文學獎新詩組的徵文共計收件482首(包含來自東南亞18首、港澳13首、中國大陸67首、美加13首,其他地區3首),經初審委員董秉哲、林德俊、隱匿評選後,有57首進入複審。複審委員為林婉瑜、顏艾琳、嚴忠政,複審結果有20首進入決審,分別是
〈大夜班的護理紀錄〉
〈瀑布〉
〈相反–記兒時摯友〉
〈森林〉
〈從前那麼好〉
〈看見〉
〈形符–灰灰的雨、繽紛的傘你穿過。水窪〉
〈言之鑿鑿〉
〈婚姻的故事〉
〈入山〉
〈弟子歸〉
〈懺悔練習–寫給女兒〉
〈大湖莓記〉
〈海的詞性〉
〈裝潢〉
〈親愛的少年–解剖課裡的青蛙〉
〈外婆腦海的風景〉
〈在農耕的路上〉
〈對摺〉
〈被漫遊的日夢者〉

 

會議於十月八日下午二時卅分,於時報大樓會議室舉行,由向陽、陳克華、陳育虹等三位決審委員組成。決審委員針對20首作品進行投票、討論。投票前,決審委員各自陳述評審標準。

 

 

評審標準

 

陳克華(以下簡稱克):這次的作品拿到手上看過第一遍,覺得水準非常整齊。好處是評審的結果不會太離譜,壞處就是都很接近。我一直對參加比賽的新詩作品有一點點的不滿,就是如果我們用走路來形容新詩,那詩應該是一種舞蹈,他可以很抽象,可以很寫實,很繁複也可以很簡單。可是在看這些參賽作品時,往往看不到舞蹈的部分,都看到在秀肌肉,那就覺得就像鄭愁予老師的詩句一樣,「這時代一如旅人的夢是無驚喜的」,一直沒有看到「驚喜」這兩個字。

時代在變,這些作品在我腦海裡面便有兩個評審的標準:一個是他在嘗試告訴我,詩是什麼?另外一個是他在嘗試告訴我,詩可以是什麼?也就是說,有些是直接把詩的本質表達給你看,有些是他玩一些技巧、意象、形式,然後來告訴你說,我的技藝有多棒。那這個就是俗稱的「得獎腔」。得獎腔也未必不好,可是得獎腔對於評審來講,就會擔心受騙,所以我會比較在意作品的完成度。也就是說,我們看到很多創意、看到很多特殊鍛鍊或是奇異安排的句子或意象,那些當然可能是加分,但是也有可能是扣分的,我會回到「詩是什麼」這件事情來作最後的評斷。這是我個人的評審標準。

 

陳育虹(以下簡稱虹):我不曉得我等一下選出來的到底是肌肉還是舞蹈,我想我選的標準是,最先看他的想像力夠不夠,我覺得想像是創作第一個最重要的,不管是畫畫還是音樂。第二個是情感。我覺得情感很重要。不管是任何的創作,沒有情感那是不行的。情感之後我覺得思考是很重要,有沒有自己的思考在裡面,有沒有能讓我們回味的思考在裡面,最後當然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技巧問題。技巧是一種表達能力,有沒有辦法表達出你想要說的、你的情感或是思考、或者想像,那這就是技巧。不論是炫技,或者是克華講的炫肌肉,那很不自然的動作是看得出來的。

 

向陽(以下簡稱向):其實兩位已經講得差不多了。我完全認同克華剛剛提到的水準整齊,在這次的決賽作品當中,絕對看得出來。他唯一的缺點大概也是,很難看到比較獨特,或是讓人驚喜的作品。育虹提到想像、情感,另外還有表現技巧,這三者本來在詩裡頭堪稱是整體,他是一個完成的過程。沒有真正的想像力,寫詩就很容易流入平凡,那缺乏感情的詩就是假的。假設技巧又不是很好,那就不成為詩。這些作品都已經進入決審,大概都在水準上。那問題就是誰比較傑出?需要共同討論。

 

 

在三位評審陳述評選的標準後,開始進行第一階段的投票,每位圈選五首不分名次,之後再針對獲得票數的幾首,逐一進行討論。

 

■第一輪投票:

 

得一票者,共六首:

〈瀑布〉(虹)

〈森林〉(虹)

〈弟子歸〉(克)

〈裝潢〉(向)

〈親愛的少年–解剖課裡的青蛙〉(虹)

〈對摺〉(克)

 

得二票者,共三首:

〈看見〉(向、克)

〈海的詞性〉(向、虹)

〈外婆腦海的風景〉(向、克)

 

得三票者,共一首:

〈大夜班的護理紀錄〉

 

 

 

■第一輪投票討論:

 

★一票的討論

〈瀑布〉

虹:寫得蠻驚悚的一首。他想要描寫的應該是同性的AV錄影,講得非常的含糊,雖然提到瀑布啊、河水啊,其實都是室內的,非常隱密的地方,也暗示出是個精品旅館。他在暗示方面做得蠻好。在說跟不說之間,至少讓我看到這些東西,最後他說「桌面的水成為漬的前一刻」,也許就在虛幻當中,會感覺一些真實的或者是美好的東西,不管那是多短暫。這是我選他的原因。

 

克:這首如果是在一個很隨興場合來讀,可能會有美好的感受,可是放在比賽作品,他會變成有一點點太虛無飄渺、太散、太不知所云、然後意象太跳躍。在決審這個位置,我會稍微保守,我會要求他的內在邏輯性跟連貫性更強烈一點。他有非常精采的句子,如「乘坐者分成兩派:緊抓握桿與高舉雙手」,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可是到最後,好像沒有把這個意有所指的瀑布說明清楚,所以我決定不做那個解讀者。我認為詩如果不能夠直接把我拉進他所要呈現的世界的話,我們沒有那個資格跟理由去介入。也就是說,寫詩的人不應該把詩寫成一個謎題。

 

 

〈森林〉

虹:如果說是選三首還是四首,我不會把它包括在內。他蠻晦澀的,有環保主題。

 

克:這篇我有深究過,我不太理解他藉由森林這件事情,一直提非常多殘酷的句子。我被這種詩裡頭的矛盾元素打敗了,就是說,他如果真正的是要把我們引入那個絕對的自然的森林,那樣回歸原始的話,又同時展現了非常殘酷的叢林法則,那種萬物生存彼此吞食、彼此傷害的世界。育虹看這首詩是環保的立場,我是看到了很殘酷的意象,有點像Discovery頻道。最後我放棄這篇的理由,是在最後一段,「無法追溯愛早於呼吸,或愛早於生活」這兩個句子沒辦法跟前面呼應,所以我放棄。

 

 

〈弟子歸〉

克:佛教有個經文叫「弟子規」,規範的規。當然,他用一個老師的角色,使用「歸」有他的隱喻在。一開始我當然覺得他寫這個,就是老師在看課堂上的學生的角度,我覺得有點被打動到,因為我自己也在大學教書,譬如說第二段的最後兩句,「自己授課,說給自己聽,一小段的知識、一小段的人生體悟,如寄居蟹般,終會遇到適合的耳朵,久住下來」。我覺得這個蠻有意思的,其實大部分的學生真的就是不適合的耳朵。其實我有被幾段打動,剛剛育虹講到的情感,就是一個老師對於他的教學生涯,對他面前的學生,他有什麼樣子的情感。第三段他講到這個學生,「我想告訴你青春無懼,深夜裡也有陽光,需要的僅僅是,足以瞭解自己的時差」。我覺得這一段寫得很好。因為小朋友就是需要時間,他們終有一天會了解的時候,那就是時差了。最後一段把這首詩稍微提升起來,「人生無非是將旭日一再釣起」,這首詩讀起來有一種,老師對於學生的寬容跟溫柔。

 

虹:我覺得這就是一首很平穩的詩。我在這邊寫的就是說,比如「請盡情無憂無慮地憨笑,等你到我這年紀,一旦學會了哭,就會發現純真的笑有多不容易」,這種人生的體會其實並不是太深刻,就是我剛說所謂的思考性的東西,他是有點欠缺。最後一段好像太教條了一點。

 

克:就有點說教。他的缺點就在他有一點點在說教。

虹:對對對,說教性太大。詩其實在於他一種空白,他要留一些給我們讀詩的人來思考。太說教,太白的話,就沒有留白的部分。

 

 

〈裝潢〉

向:一首用裝潢來寫人生入老之後,身體要裝修的故事。所以裡頭用的都是裝潢的術語,談的其實都是自己的老態。所以這個裝潢是在寫人生的老境。我選他基本上是說,他把門面,就是我們說房子有一個門面,人也有門面,他把門面用裝潢的方式形式去寫,蠻有一點創意。不過他不在我的前四名之內,我建議可以放棄。

 

因評審不堅持,故不進入第二輪投票。

 

 

〈親愛的少年–解剖課裡的青蛙〉

虹:這首跟〈弟子歸〉做了一下對比,所以我選了這首,也是講課堂。主要的身分是所謂的narrator那隻青蛙。作者用青蛙來寫他自己被解剖,人生如夢,一個輪迴,青蛙講話的對象是那個少年,十幾歲的少年在解剖課上,向少年講說牠當下的感覺,以青蛙的口吻來說死亡,是青蛙的自剖,也是人的自剖,最後當然是死亡,死後他看到「雨已經停。窗外的睡蓮遲遲未開,心懷一場不肯醒來的夢」。他那「跑著跑著栽進了荷塘裡,頃刻間蛙鳴四起,他忘了哭泣」,寫得雖淺,意思還蠻深。

 

 

〈對摺〉

因評審不堅持,故不進入第二輪投票。

 

 

★二票的討論

〈看見〉

克:這次決審作品裡,有幾篇的角色非常清晰。像剛剛育虹講的〈親愛的少年–解剖課裡的青蛙〉,敘述者是青蛙;〈大夜班的護理紀錄〉是護理師。〈看見〉是一個盲人按摩師。我覺得他用一個很散文化的形式不斷鋪陳,盲人按摩師在這個世界上,以觸覺、聽覺為主導的,失去視覺的生活型態裡面,面對著人的身體。他又把人的身體跟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生活的島嶼做了些牽連。我覺得這個還蠻有意思的。因為目盲所以重新感受人類,看見了有視覺的人類所沒有看到的部分。

我覺得他沒有表現得很好的是,有一點點的刻意,他好像對於這樣一個角色注入了太多的憐憫。後面很好,「島嶼就是一本最大的點字書」,他經由觸覺去感受我們生存的土地。他說「不同的海有不同的湛藍與浪漫,摸起來都柔軟,但浪的褶痕與毛邊並不一樣」,看起來有點弱,但又很敏銳的點出失去視覺的人對事情的敏銳度跟清晰度更高。

 

向:〈看見〉提出了兩個對照,這個對照是從盲人按摩師對人體的觸摸來表現。這首詩的身體書寫相當不錯。身體的觸摸,還有按摩的部份寫得很動人。當然他也寫出了有關於盲人要讀書的處境,必須要使用點字法,點字法也是一種觸摸,所以又觸及到了書本或者知識。最後一段的確寫得非常的好。對他來講,他看不見島嶼上任何的山跟水,可是透過想像他可以見得到,所以才會有說摸起來還有觸覺,包括想像跟觸覺,「摸起來都柔軟」。

這裡「不同的海有不同的湛藍與浪漫」,其實也有隱喻。就是在這個島嶼上,可能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見解,可是他們摸起來都很柔軟,只是他們的「褶痕與毛邊並不一樣」。我覺得這所謂的看見應該是在這裡,看到我們常人所未能見及之處。

 

虹:因為對我來講,這一篇其實有問題。因為雖然是個盲者,可是他寫的太多是用視覺的,譬如說湛藍。如果是天生的盲人一般應該很難分別深藍、湛藍、淺藍是什麼藍,最後一段雖然寫得很好,但「粼粼波光像銀色風鈴搖晃」,聽覺是可能的,但視覺不太可能,基本上還是一個明眼人在寫詩,盲人應該很難想象粼粼波光。此外太多文青感,「蝴蝶風度翩翩,邀我上山拜訪春天」,如果你是用一個盲人按摩師,他不會想到這麼虛幻的東西;整篇視覺的東西,瓦片啊、月光、星芒啊、星圖浩瀚,這完全是視覺的,「有淡淡蓟草香」才是令我相信的嗅覺。

 

 

〈海的詞性〉

虹:以詩論詩,〈海的詞性〉抓到了詩中更虛的東西。我們都知道實的東西比較好寫,虛總是很難寫的。作者用一種很私密的語法,很多擬人的比喻,完全沒有讓人感覺牽強。我們對於一首詩的判斷,論想像力,情感或同情,或是思維或技巧,這一篇是我認為很完整的一篇。比如說,「夜的容量比海還要大。我讀夜,讀100萬加侖的海」,這種描寫法好像我至少我還沒有看到過這樣子的描寫。寫「珊瑚做為字的肋骨擁有版權的保護」,那就是他談到了文字這方面,「海葵已經伸出觸手修改歷史」,這樣子的比喻我不覺得牽強,反而覺得想像力很豐富。「和魚交流換氣的技巧。海膽、螺貝、海藻、招潮蟹… …是動詞」,他這個動詞是真的動詞,但點綴了這首詩、點綴了海。寫法非常活,甚至到後面,用植物來形容海洋、海岸,形容詞也用得非常自然。

如果要說有一種為完成一篇創作的刻意,他絕對是有的,不過我覺得,所謂技巧本來就有一些刻意,要有一些策略在裡面。他要講的是生態,我覺得他是蠻成功的一篇作品。

 

向:這首詩相較於其他詩作,語言相當乾淨,沒有太多繁複的修辭修飾。基本上〈海的詞性〉他觸及到兩個層面,一個是大海,詞性牽涉到書寫。我們在書寫的時候呢,當然就會有動詞、主詞、副詞、形容詞,這一類的詞性。所以他試圖把海跟書寫這兩者連結在一塊。所以一方面是海,可是其實他也是在談詞性。這裡頭用了相當多有關的詞彙,也包括關於一本書。

「我讀字間的浪聲依照你的導航,讀夜色沉積的海港」,這都是在隱喻著文字跟書寫之間的各種多樣,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閱讀帶給他的喜悅。到最後,他說「海面,是我的書冊。海的敘事裡,浪有不同的詞性」,我們也就說,幾乎每一種書寫,有一個獨立的個性,不同的詞性。我作為讀者,與夜與廣闊的天空還有海、書海,不管是副詞、動詞,最後都能完成一個完整的造句。我覺得他是有備而來的書寫,寫得還不錯。

 

克:我完全同意兩位評審說的,可是就覺得是為得獎而來的詩。他講到文字、講到閱讀、講到這個詞、講到寫作,我會覺得他真的用力到詞溢乎情的程度。他一直有一個暗示,這是一個睡前的閱讀,但光是只有在睡前閱讀的美好與幸福,要撐起這首詩並不容易,所以把很多比較不相干的東西都拉了進來,就是「詞性」,很知識分子的表達方式,然後明明是名詞,他說是形容詞;明明是名詞,他說是動詞。最後發現在完整造句時,他漏了副詞,這是小小的漏洞。

 

 

〈外婆腦海的風景〉

克:一開始有一點難以消化,後來讀了幾遍以後,發現他用了有點像電影的蒙太奇手法講失智老人,他一直讓我想起奧斯卡金像獎的《父親》這部電影,他也很精準的呈現一些失智或記憶喪失的人。譬如說記得去年的肉菜價,卻記不起今天發生的事情諸如此類。這作品裡比較有意思的,他運用幾個意象,如火車、枯樹、山洞來描寫她活在自己的一個世界裡。一開始看還沒有那麼的被感動,到最後覺得,原來這就類似一個劇本的寫法。

 

向:這首詩除了題目我不太滿意以外,其他都很好。他是一個劇場形式的鋪排,每一段都是一個場景。所以每一段裡面都會看到意象,非常鮮明的意象,整體的意象集中在火車還有枯樹還有山洞。最後的總結,又回到老婆婆不在車廂,成為枯樹跟山洞。他像個導演,這些畫面通過了每一段落,讓我們鮮明的感覺到,一個患有失憶症或者說已經失智的老人的腦海裡可能的風景。

我剛剛說這個題目,其實題目沒有外婆,就可以是所有的老人,裡頭當然也有強調到家族的關係,那些家族的關係最後都坐在樹上,然後從樹上掉到火車裡。這個非常魔幻的寫法,感覺到真實,做為一個老人你承載了整個家庭,到你老掉的時候,發現家族都離開你了,記憶也離開你了,你就徹底的孤獨。

 

虹:這首就像我們在看的歐洲電影,那種慢鏡頭的感覺。但因為電影是一個全知角度,把他變成文字,最難的就是全知角度了。就像我剛剛講的,這個敘述者如果是青蛙你就要從青蛙的角度看,那你怎麼會一開始就知道外婆腦海裡是什麼風景呢?你怎麼知道她腦海裡面浮現的是一座車站還是機場什麼?那這是我的疑問。另外,她有預感:「那棵乾枯到近似燒焦的樹,時間在砍他了。」外婆變成像一個文青了。這就是我講的,當扣到文字時,會變成用力過猛,而難就難在這些細節,它就像寫小說,你寫任何角色的時候,你必須要在角色當中寫。

 

 

 

★三票的討論

〈大夜班的護理紀錄〉

克:這首我在勾選的時候,其實是又喜歡,又有一點點退縮。第一個就是這裡面出現的所有名詞,其實不太是醫生使用的,而是護理師他們在做的事情,所以敘述者的角度,已經明顯到讓人幾乎懷疑他是不是一個專業的護理師,這其實是值得鼓勵的,就跟我們以前都在抱怨說,我們看電影裡古人在下圍棋,上面的棋子都是擺錯的,藝術表現裡頭的專業度不夠。這一篇就專業性的細節來講,簡直是太精準的精準,所以這部分是加分。可是它也可能是扣分的,因為每個細節都掐得這麼緊,到後來我讀起來有點累,變成有點重複了,就是說,他把病房或真實的人生,所產生的各種負面的、黑暗的人生情境,都跟護理專業緊密扣合讀起來就是那種低氣壓越來越低、越來越低,如果他在一個這麼清晰的場景的設定裡頭,能跟育虹強調的,詩要有一種留白寬鬆跟飛躍的想像,這個部分他是沒有的。

 

虹:〈海的詞性〉跟這首當中,我會有一些考量。因為他非常實際,那另外一首是有帶虛的。我們現在鼓勵寫詩,就是用一些比較新奇的詞彙,不一定文學裡的詞彙。詩也許有一些是語言的實驗,有一些是生命的經驗,兩邊其實都是不能缺的。這首用了很多專業詞彙,他讓我們看到除了那他在語言的實驗,他很明確的大夜班時間,幾點幾點幾點,是一種時空的交代,地點就是在醫院,時間就在半夜。

這首詩在實戰經驗跟文字的表達能力是相得益彰的。醫療方面護理詞彙用非常多,像克華講的,有一種沉重的感覺,但他的內外還是可以相互映照,並不讓你覺得特別牽強。不管是什麼樣的藝術創作,都有一些人工的思考在內,這篇是有策略的、他有他的方法,〈海的詞性〉也是。讀者感覺到時間、時空的壓縮跟他身心感覺到的壓力,思緒在緊迫的狀態,是很用心的一個作者。

 

向:簡單的說,他寫著疫情當中一個護理師的大夜班,乾淨俐落。在形式上,用時間序,從十一點四十分一路下來,這個寫法當然在八零年代就寫過了。形式上面呢,有這個時間序去交代一個護理師的真實生活,相當寫實。在技巧上面,他用了相當多的專業性名詞,很聰明,並且加了相當多的意象,像下著大雨的防護衣,像呻吟這類的,包括最後面談到「為虛弱的表情下方,些許的疑慮翻身」,讓原來專業性名詞有了動作。這個動作又是人的動作,結合得相當不錯。

 

 

 

因評審們自動放棄〈森林〉、〈裝潢〉及〈對摺〉,故共計七首作品進入第二輪投票。

 

 

■第二輪投票:

 

(採計分方式,最高以7分計,依次遞減)

 

.〈大夜班的護理紀錄〉20分(向7克7虹6)

.〈海的詞性〉16分(向5克4虹7)

.〈外婆腦海的風景〉12分(向4克6虹2)

.〈弟子歸〉10分(向2克5虹3)

.〈看見〉9分(向6克2虹1)

.〈親愛的少年–解剖課裡的青蛙〉9分(向3克1虹5)

.〈瀑布〉8分(向1克3虹4)

 

 

經過反覆的推敲琢磨,第四十三屆時報文學獎新詩組的得主終於誕生,首獎是〈大夜班的護理紀錄〉,二獎為〈海的詞性〉,佳作分別為〈外婆腦海的風景〉、〈弟子歸〉。恭喜所有得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