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新詩決審會議記錄

詩的本質不應捨棄,事件、題材不妨是日新月異,精神卻還是恆久不變的。換言之,還是回到柏拉圖詩學的「真善美」──真正的真、真正的善、真正的美

詩裡面有很痛的東西            ⊙完顏晴/記錄整理

 

九月的第一個下午,颱風肯特方才招搖過境,蟬聲不遠,夏末商業區的寧靜午后,巷裡的「德也茶喫」小庭
又有了文學的腳步聲。本屆新詩獎的決審委員──香港科技大學客座教授鄭樹森、詩壇重鎮楊牧、敻虹,
剛自旅遊歸來的詩畫家席慕蓉,以及自稱詩壇「退伍老兵」的林瑞明(林梵)──帶著他們閱讀過的十首詩,
和各自的詩學,在討論室相繼入座;場內還有也是詩人身分的本刊主任楊澤、副主任焦桐,
一共六位詩人,一位學者,由人間副刊主編楊澤擔任主席。

本屆新詩類組徵文自三月二日開始收件,至七月三十日截止,共收到作品二九五篇:
國內二六四篇、海外一六篇(美國二、英國一、法國一、香港三、馬來西亞二、新加坡六、巴西一)、大陸十五篇。
扣除部分不合收件規定作品,計有初審作品二六九篇。

初審由陳斐雯、路寒袖、王添源、零雨、顏艾琳、焦桐等六位委員審閱,晉入複審的作品有五十篇;
再由複審委員楊澤、林彧、羅智成、初安民、陳黎審閱,晉入決審的作品有十篇,
分別是(依作品編號):〈交響詩〉、
〈隱花植物──春夏秋冬〉、
〈刺青〉、
〈人人都想向我索討食譜〉、
〈海邊〉、
〈冰人〉、
〈山村〉、
〈晚禱詞〉、
〈尋屋〉、
〈達摩〉。
十首詩作風格殊異,或者點染海邊、逡巡山村,或者參禪悟理、撞擊音聲,有苦澀的尋屋腳步、
斑斕的減肥食譜、辛辣的晚禱詞,有隱喻女性生命處境、狀寫同性戀者身世感情……,寫情說理,各擅勝場,
即將展開激烈的競爭。

  • 評審標準

楊澤:在討論之前,依照慣例,請決審委員們先發表一下對新詩的看法,評審的標準。

楊牧:我讀詩通常看幾個部分。首先是這首詩是否具有原創性、具有獨創的精神與實踐;
當一首詩的主題能夠讓我感受到它在做什麼的時候,就要看它通過什麼樣的手法來完成──包括技巧、文字的鍛鍊,
以及整體的結構是否有效。也就是說,詩的主題用哪種技巧來表現,是不是一個合理的、有意思的嘗試,
兩者是否相輔相成。

席慕蓉:作品第一要讓我感覺到它是否誠懇,其次是技巧。技巧仍然是最重要的,不論是什麼主題,
作得好不好才是我們要評的。詩其實有一個不大能說出來的詩的感覺,詩質在不在是可以感覺出來的。

鄭樹森:我是三標準論。一、作品各方面的創意和近五、六年來我所閱讀的台灣地區詩創作的比較;
二、作品各方面的創意和四九年以後華人地區我自己所認識作品之比較;
三、和整個新詩的大傳統──我們所認識的那個傳統來做比較。這是我的三標準論。

敻虹:這次入選的十首詩,大概可以感受出來多半是年輕人的作品,其中這幾年的社會現狀,
成為詩人所見、所想、所構思的很大來源;其次才是個人想像的、一種從冥想上的鄉愁或詩域──
這十篇作品可能並不代表全部作品的現象、風格,在文字程度日趨低下的潮流中,創作者仍然能以比較簡單、
淺顯的敘述方法把心中的美感表現出來。現在台灣很特殊的環境,讓大家重新創造一種美學的標準,
我們的美學觀點也要因為這次的評審而作一些調整。我是傳統詩人,我還是很服膺詩的本質不應捨棄,
事件、題材不妨是日新月異,精神卻還是恆久不變的。換言之,還是回到柏拉圖詩學的「真善美」
──真正的真、真正的善、真正的美。這是我的淺見。

林瑞明:基本上,我已經從寫詩的行列裡退伍了,將近十年主要的工作都放在重新建構台灣文學史上。
就我這幾年研究台灣文學的角度而言,我應該比較注意像賴和、楊逵這樣的作者,
對於比較有現實抵抗性的作品給予較高的評價──但我的詩觀並不是那麼狹隘。詩是一種語言藝術,
它的原創性、音樂性,都應該佔有很重的比重;如果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即使內容可能與現實無關,
我也不會不認同它是一首好詩。希望在以下的討論裡與各位切磋。

楊澤:林梵太客氣了,詩的行伍希望你趕快歸隊。以下請委員們就這十篇決審作品的表現進行假投票,
每位委員圈選三篇,累計得票結果,以便進行討論。

■第一次投票:

得四票者:.交響詩(林、席、鄭、楊)

得三票者:.人人都想向我索討食譜(林、敻、鄭)

.晚禱詞(林、席、楊)

.尋屋(敻、鄭、席)

得一票者:.海邊(楊)

.達摩(敻)

△一票的討論

  • 海邊

楊牧:剛才得到三票或四票的作品,包括我自己的前幾名像〈冰人〉、〈晚禱詞〉、〈交響詩〉,
都很符合現在詩風和時代的走向。相較之下,〈海邊〉看起來很粗糙,好像沒有完成、或者作者沒有下很大的工夫;
另外也有一種可能,也許作者想要做的就是一種樸素的寫法。詩的結尾「船回到岸上/霧清晨散去/
陌生的少年/睡在草藤上」,數句之間,彼此有一種藝術上的啟發。我的感覺是,詩運走了三、四十年,
很多樣子都有了,說不定這是一個新的樣子。

席慕蓉:這是乾乾淨淨的一首詩。我沒有選它的原因是某些地方的轉折不是很自然。

鄭樹森:我不選這首有三個原因──一、結構鬆散;二、缺乏張力(tention);三、我自己讀不出它有什麼弦外之音。

敻虹:這是很自然的一首詩,給人很愉悅的感覺。我沒有選它是因為還有別的更好的詩。

林瑞明:其實這樣的詩我會選。我所以現在不選這首詩,是因為受到各位前輩的「誤導」。(眾笑)

  • 達摩

敻虹:現在盛行坐禪,達摩又被挖出來寫。寫達摩並不好寫,如果只有形似而掌握不到禪的重點,
所寫的就是假的。這首詩對禪的認識是正確的,如「我剛剛參破了小說的魔障」、「你永遠讀不到達摩」、
「真相本身也是一種虛擬」;除了外觀以外,文字也很好,所以我選了它。

林瑞明:這首詩屬於我的候補名次。就技巧而言,這首詩相當純熟,以詩論詩,有其特色。
這首詩趕時髦運用「禪」的題材,對禪的體驗卻並不深刻;尤其結尾句「真相本身也是一種虛擬」──
就詩而論,結得非常好,然而也因為這一句機鋒外露,反而失去了禪的不可說的境界。

楊牧:禪的概念對我而言是人生的次要問題,儘管如此,假如在技巧上做得很完足,我也會相當欣賞。
這首詩詩題叫「達摩」,用了四段副題,我以為它會有一個很特殊的結構上的呼應;
另外,意象經營上十分可取,但比喻卻不是十分可靠。達摩的故事很豐富,為什麼不乾脆直接寫達摩?

席慕蓉:這首詩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不留餘地,什麼都說得清清楚楚,最後導向一個否決的意見。

鄭樹森:我們可以說這是某種形式、某種企圖的後設詩──在今天這種寫法似乎已經不再有什麼衝擊力。
作品技巧圓熟、文字老練;結構上分為四個部分,理論上應該是一層一層推進剝寫,從它所謂小說的想像虛構,
到所謂電影的擬真虛構,整個主題有相當清楚的脈絡,第三段的承轉卻令人十分錯愕。

敻虹:我贊同這篇的理由是我能充分了解這首詩。這首詩也許應該叫做「誤解了達摩」──
一般人習慣從少林寺的武打來想像達摩、從武俠小說認識達摩──這首詩是把達摩提昇到最高層次。
在言語的層次、在理的詮釋上,它沒有說錯;就詩的觀點,我尊重各位評審的意見──
這首詩對於一般不是專門研究佛理的讀者,會看到很多不是,可能它的傳達不夠顧慮到發表以後的普遍性。

△三票的討論

  • 人人都想向我索討食譜

鄭樹森:這首詩文字老練,題材的「當下性」跟現實也有關聯,用詩表達了對目前許多現象的省思。
美中不足的是,看完之後有點張口見喉的感覺,可以說是主題鮮明;若再說得稍微更負面一點,幾乎是「主題先行」了。

敻虹:這首詩讓一個寫慣抒情詩的人十分驚奇,沒想到也可以這樣寫詩。作者驅遣文字與想像,
扣緊了時代脈搏的跳動,雖然不是我腦海裡的世界,卻能充分反映現實,所以我圈選它為我的前三名之一。

林瑞明:表現手法非常新鮮,而且能夠扣緊時代意象;在語言的運用上雖然使用冗長的句式,
卻不讓人感到不耐煩。整個主題表現了強烈的感官和權力欲望,反襯出時代精神的失落。
基於以上的理由,我投以這篇一票。

楊牧:這首詩的組合非常有技巧,可以看出作者手法老練,結構上長長短短的句子和它所要講的主題也很能夠配合,
將「減肥」這個概念,和現在這個社會、令人很昏迷的時代融合,有一種寓言的意味。
聲調、形象的感覺也相當不錯,可惜卻是傾向於「輕巧」(lightwords)的一首詩。

席慕蓉:這首詩給我的感覺是詩裡面沒有它自己的「痛處」;它所闡述、呼籲的,好像它自己並不痛。

  • 晚禱詞

林瑞明:〈晚禱詞〉有很優美的音樂性,四個段落各具特色,形式上的對稱當然表現了作者對詩藝的純熟掌握,
也因為有技巧而豐富了詩人所要表現的內容。

楊牧:這是一首相當有感染力的表現,居然在抒情詩裡隱隱約約創造了一個半真半假的敘事,
好像有一個故事、情節隱伏在其中;由於詩人對形式、對風格的把握有一點經驗,所以出現了四次反覆的句子,
這麼誇張的在做,好像有點過分,但是的確是很有效,而且是很清爽的文字。晚禱詞通常是對某種神祇的祈敬,
這首詩最後卻寫道「我們都是無神論者」,把整個主題烘托了出來,更造成了一種反諷。

席慕蓉:剛才討論上一首詩時說到詩裡面沒有「痛」,這個痛也許可以引申為「隱痛」。
〈晚禱詞〉似乎用「流亡」的意象,來否定一切的生存秩序──世上有神,有命運、有安排、有秩序,
我們遵守了一切秩序,然而總有一些東西,讓我們無法遵守這些秩序。所有所謂的生存的定義,
就是我們的記憶,只有昨天的記憶;因為我們總是要流亡。我感覺這首詩裡面有很痛的東西。
好像要說的並不是一個故事,而是我們整個人類的歷史。

鄭樹森:這首詩類似西方所謂的從中間開始的敘述,有點突兀,卻也因此增加了耐讀性和玄秘感。
結構上運用重複的部分,構成了它的音樂性;然而似乎並沒有意義上明顯的互動關係。
這首詩有一個鮮明的意象「流亡」,一開始就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以晚禱詞為題,熟悉西方文學的人會想起很多事情來,
在這首詩裡卻十分模糊。

敻虹:作者文字處理的能力很高,但是重覆句的使用好像和前後文沒有關聯。我沒有選它的主要原因是它流亡的感情──
我比較不認為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可能與我個人的人生經驗或是族群遺傳的潛在記憶比較不那麼能扣上,
也許席幕蓉對「流亡」比較有感受……。

席慕蓉:不只是「流亡」這個意象。這首詩的主題是,我們一直以為我們很幸福──
我們每次在晚餐的時候都以為我們很幸福,我們在那個時候感謝我們的幸福──那個時候其實是假的。
我們所談論的種種包括家庭聚會的所有細節,其實是不存在的,而且是被動的不存在、並不是我們願意它不存在。
也許就像敻虹所說的跟我的「痛」有關,所以我對它的聯想比較豐富一點。

  • 尋屋

敻虹:〈尋屋〉是我認為最好的一篇。現在有很多年輕人買不到房子;房子原來是沒有生命、五官四肢的物體,
這個寫詩的人居然能賦予它溫度、血肉、肢體──不只是「人化」,詩的結尾甚至是「終未癒合的傷口」。
我個人雖然不一定選擇痛不痛的詩,這首「痛」的詩除了恰合現在很多人的痛處以外,詩人的文字清新,
描述細膩,是很有創造力的表現。

鄭樹森:這是一首現代形式、現代語言的憶舊賦;雖然是「老題新寫」,和台灣目前現實也有關聯。
題材簡單,幾乎是一句抽象的話就可以概括主題,但是在抒情性的鋪陳上還看得出一些工夫,
如第四段後面五行用了連續的「修辭性的問句」,把詩中眷戀式的抒情性充分地發揮出來。
在座寫詩的委員們可以研究一下,這首詩在節奏用頓的地方,有時候用刪節號、有時候用破折號,在閱讀上要如何處理呢?

席慕蓉:這首詩是我原來心目中的第一名。它和屋子有關、又不見得有關,好像腳步遲疑之間在找尋人的歸宿,
最後把人的結局放進去,有很強的無奈和悲哀──好像說的不是屋子,而是人和他的環境的流程,人的所有欲望。

楊牧:作者的確創造了一種悲哀的感覺,但又不是強迫性的濃烈的悲哀;它觸及我們今天常常想到的問題,
可以讀成無殼蝸牛的問題,也可以說所有人都買不到他的滿足、理想。這首詩用字大多正確而精準,
如「整座電話亭裡隱居著故友」,但是也有很奇怪的字眼,甚至流於俗氣。
另外,五個段落的行數為什麼是9──10──10──10──11?這首詩處理一個相當有野心的主題,
感覺上好像太過面面俱到,好像所有的話都被它講光了。

林瑞明:這首詩尤其經過席慕蓉的閱讀之後,我很能接受;楊牧說的行數問題,我在閱讀的時候也察覺到,
它剛好符合徵獎限定的字數。

鄭樹森:我也算過它的行數,這五段的排法……(以下楊牧和鄭樹森討論行數和用頓,記錄省略)。

楊澤:看來這首詩給委員們最大的辯論樂趣。我們是不是接下來繼續討論最後一首作品──〈交響詩〉。

△四票的討論

  • 交響詩

鄭樹森:這首詩結構緊湊,形式特殊,可以重複迴環閱讀,耐讀性、趣味性很高。
音樂的描寫和往事舊情的記憶穿插搭配、互為交融,彼此又有差異存在;局部採用了矛盾語法加強整個肌理的密度,
長短句和待續句的間隔、混合,使得節奏分明。局部意象的濃度強烈,但也不至於過於密集,造成有句無篇。
從各方面來看,平均分數是較高的。

席慕蓉:剛才楊牧說〈尋屋〉好像把話說盡了,我倒覺得這首詩,包括聲音,包括形象,
甚至每一個句子上下交叉來讀,似乎是寫得太好了,雖然我也投了它的票。

楊牧:我也投了這篇,但是我的筆記上幾乎都是在問問題。這首詩使用了許多很有力、很驚人的意象,
有一種一直向前伸展的力量;不論是結構聲響意象用字選字都相當仔細,是很沉重的一個作品。
但是文字的驅使企圖模仿音樂,如何可能?在閱讀上又如何有一個真正的原則?

林瑞明:這首詩是以音樂的對位法來表現語言,具有相當的實驗性質──經由語言所呈現出來的畫面,
彷彿由文字組成的繪卷,又比顏料的表現力、穿透力更強。整首詩有音樂、有語言、有繪畫,
我願意給這篇投以贊同的一票。

敻虹:這種圖象式排列,或是上下對位的形式,這首詩並不是首創。〈交響詩〉顯然說的是音樂,
但是首四行就表現了截然相反的方向;升起/下墜,向上/下垂,言語本身的邏輯就不符合它自己的順序;
另外有些語詞陳濫,雖然個別有震撼力驚人的句子,整體來說並不完美。

楊牧:我想再做一點補充。在我們今天討論的作品之中,〈海邊〉是其中最清新的一篇,它提醒我們,
很多好詩其實是這樣作出來的。最近這十年來,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內──對形式的追求實在是有點過分了,
這首詩用一種很淡的色彩描摹它的主題,歸根結柢,這種風格還是文學、詩的強勢風格,只是我們有時候把它忘掉了。

■第二次投票:

楊澤:其他委員如果沒有再補充的意見,我們現在開始投票。請委員們就十篇決審作品中圈選出三篇,
以5分、3分、1分的方式給票,總分最高者為優選。

投票結果:

.晚禱詞:13分(林5席5楊3)

.尋屋:13分(敻5鄭5席3)

.人人都想向我索討食譜:9分(林3敻3鄭3)

.海邊:4分(楊3席1)

.交響詩:3分(林1鄭1楊1)

.達摩:1分(敻1)

最高分13分,〈晚禱詞〉和〈尋屋〉兩篇同分。主席請委員以每人一票的方式圈選一篇,以決勝負。

■第三次投票:

.晚禱詞:4票(林、席、楊、鄭)

.尋屋:1票(敻)

楊澤:〈晚禱詞〉獲得四票,為本屆新詩甄選的首獎。請委員繼續就其餘九篇進行投票,
每人圈選兩篇,以5分、3分的方式計分。

■第四次投票:

.尋屋:16分(席5敻5楊3鄭3)

.人人都想向我索討食譜:13分(林5鄭5敻3)

.海邊:8分(楊5席3)

.交響詩:3分(林3)

.達摩:1分(敻1)

 

楊澤:最高分〈尋屋〉(16分)、次高分〈人人都想向我索討食譜〉(13分)獲得本屆新詩組評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