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散文決審會議記錄

散文基本上是比較曖昧的文類,尤其現在,散文與現代詩似有一種合流的趨勢。這的確不是一個文學的時代,台灣目前正在一個轉型的時候,我們希望給年輕人更多的鼓勵和寬容,投入這條艱難的文學之路

在殘缺中照見的清明        ⊙南美瑜/記錄整理

 

本屆時報文學獎自八十四年三月二日至七月三十日止,散文類共收到海內外來稿一五九件,合格者一二七件。
初審由蕭淑芳、林文珮、柯翠芬、南美瑜、徐望雲、陳煌等六位委員審閱,選出三十三件作品晉入複審;
複審由廖玉蕙、阿盛、吳鳴、許悔之、劉克襄等五位委員審閱,
選出〈鐵魚〉、
〈時間、距離與速度〉、
〈導盲者〉、
〈萬寶堂之火〉、
〈情滅〉、
〈畫個一〉、
〈繭居〉、
〈婚後檔案〉、
〈閱讀〉、
〈進香之路〉等十件作品晉入決審。

決審會議於八月三十一日下午四時假「德也茶喫」茶藝館舉行,由姚一葦、蔣勳、簡媜、莊裕安、陳列等五位
決審委員組成,本報副刊組主任兼人間副刊主編楊澤擔任主席。

■第一次投票(由決審委員各圈選兩篇再行討論):

得五票者:.導盲者(姚、簡、陳、莊、蔣)

得三票者:.鐵魚(姚、簡、蔣)

得一票者:.閱讀(陳)

.繭居(莊)

△一票的討論

  • 閱讀

陳列:事實上,除了〈導盲者〉之外,我把〈鐵魚〉、〈閱讀〉、〈畫個一〉放在同一級看待;
相較之下,〈閱讀〉算是開拓了散文寫作的一種新形式,以婉約深沉的語法綿密鋪張,情緒飽滿,
或吟詠、或陳述、在現實、幻境間穿梭,於各種時空中徘徊、探索,如真似幻,大小主題繁複激盪,
散發出光影迷離的氣氛與魅力,風格獨特。

但是,作者的企圖心似乎太大,固然有他心思敏捷的優處,卻也有時顯得用力太過,文字造作,
語意隱晦不清,轉折牽強等毛病。

簡媜:這是一篇設計性較強的作品,「閱讀」的舊有慣例是讀者處於被動位置、被說服的過程;
本文則顛倒過來,是讀者(我)藉由閱讀一首史詩而進行的作者(詩人)為主角的書寫活動,
「我依稀想像著日光夜影底下的他,以及詩行之外,他行走的模樣……他的記憶、旅行、夢……」一段,已作了暗示。

蔣勳: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可能還非常年輕,有一種對美或文字幼嫩的嚮往,語言尚稱清新,
以分段的形式把個人唯美而又有一點叛逆的青春展放在文字之間,但感情比較不夠沉歛。

姚一葦:似係閱讀一個詩人的詩集而引發的聯想與想像,前段引子「我」出現,而後「老街中消逝的記憶」
(你、他的口吻)、「在老作家的故居」(他)、「默讀鏡中的情境」(他,後段「我」出現)、
「意象的梭尋」(他)、「背叛的唯美力量」(他)、「在一座雕像前沉思」(他),最後「我」出現。
看完實在抓不住作者究竟要表現、傳達的是什麼?

莊裕安:本篇的虛字使用得太多,文氣的結尾比較感傷,作者雖然企圖運用特別的形式來約束感傷的情懷,
但卻因為過度地以「小標題」分段,而且轉折太多了,使得每個段落缺乏聚焦,打斷了讀者閱讀時的情緒。

  • 繭居

莊裕安:除了大家一致認同的〈導盲者〉之外,我對於其他篇評定其實頗為難。因為它們或多或少都有些缺點。
但我選擇的標準是其中較有活潑、創意的;同時就文學獎的鼓勵性而言,我也比較願意多討論一些較為年輕、
新鮮的創作,比如〈畫個一〉、〈繭居〉等篇都滿活潑的。

我選擇〈繭居〉的原因是,這篇以描述都會人四處覓居的題材滿吸引我的,跳躍式的節奏富有活潑的趣味,
似有一種「廣告人」特殊的廣告式跳動。比較另一篇〈萬寶堂之火〉的視覺,很像侯孝賢的電影,
鏡頭幾乎保持不動;而〈繭居〉則是鏡頭跳接得太多,這是它的優點也是缺點。

我發覺這次晉入決賽的多件作品都有類似的問題,像〈畫個一〉、〈閱讀〉等,會不會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的
MTV式的、影像美學,類似王家衛電影中的跳接式美學?它們的缺點即在於分割太細、分段太多,
反而顯得瑣碎,有損文氣。但與其他類似風格的作品較之,這篇比較具有代表性。

簡媜:繭居,乃藉人與建築(尤其是居住用的建築)的關係,探討現代人的流離失所。
以一種特殊的眼光作為對現代人的觀察。因為,居住項目是人文精神的反映,其輝煌或狼狽,雍容或焦躁,
均可從中洞見。遷徙,意謂著一種尋不見。

本文一開始寫老祖母時代的居家,尤其生動,均是佳筆,我甚至覺得十分完美。但之後筆力頹弱,
慌了筆法,顯得龐雜凌亂,十分可惜。

莊裕安:我也覺得老家、老祖母的段落寫得非常好。我猜想作者也有可能是學建築的,因為文章有些「現學」的誇耀。

蔣勳:作者以居住為主題闡述建築的各種可能性,運用了許多建築的專業用語、人名,如「萊特」等,
都不易轉化為與讀者溝通的語言。

陳列:〈繭居〉時序、思緒的推展,段落的承轉,都相當凌亂,在結構上缺乏佈置剪裁。

△三票的討論

  • 鐵魚

姚一葦:我想先將參選的作品做文類上清楚的界分,比如這篇〈鐵魚〉和另一篇〈進香之路〉,
我覺得它們比較像小說;而〈畫個一〉又是屬於詩的,這些篇都不像散文,使我在評審時有點困擾。

楊澤:以主辦單位的立場而言,首先,無論是文學副刊或是文學獎之目的,都是希望鼓勵更多的人關心文學、
投入創作,向年輕人發出號召。散文基本上是比較曖昧的文類,尤其現在,散文與現代詩似有一種合流的趨勢。
創作者對自己作品的認定或許和各位評審委員不符,但基本上我們尊重創作者自己的選擇,如果強加分類,
恐怕落入太過主觀之嫌。台灣目前正在一個轉型的時候,我們希望給年輕人更多的鼓勵和寬容,投入這條艱難的文學之路。

姚一葦:這的確不是一個文學的時代,拿「人間副刊」為例,已經被夾在中國時報的「家庭、消費、藝文」的版中間了。

簡媜:我也贊同應該尊重作者自己的判定,散文創作本就可以運用小說的技巧或詩的優點的。

姚一葦:從散文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鐵魚〉的文字非常的好,結構上也算十分完整。
海湧伯的夢想是能在出海時捕到大魚,這一次,他終於捕到了一條「大魚」,卻發現這條特大的魚竟是
兩個「鐵魚」疊在一起、緊緊地相守著。作者以一掌舵手的口吻描述此過程甚具意義。

蔣勳:本篇的文體和內容都予人一種陽剛的感覺,這是和一般抒情體散文比較不同的地方。
對海上捕魚的描述有很好的細節,海湧伯的造型也有力。

簡媜:從海湧伯渴望追捕鐵魚(像一匹孤獨的狼在荒漠大海中尋找另一匹孤獨的狼),塑造了
海上獵人的性格與意志,而最後,獵人與獵物互換,更充滿迴思的空間。文字有金屬、陽剛之美。

陳列:本篇的文字相當厚實,但四個字的語詞甚或套語太多了,缺乏音韻的起伏跌盪,顯得單調平板,
阻礙了語氣的流動,讀來顯得僵硬沉悶,同時也減損了藝術的美感、渲染力,妨害了捕魚過程裡,
以及漁人內心中原可能有的磅礡起落的氣勢。

蔣勳:這篇的文字挺吸引我的,節奏雖然稍嫌單調,但作者對於海上驚濤駭浪的描寫並不煽情,反而十分冷靜,
只是到了後半段轉入鐵魚伴侶時,介入太多的主觀,冷靜的風格沒有延續。

莊裕安:這篇是我在閱讀所有作品時,令我讀得最興奮的,有一種腎上腺、皮脂荷爾蒙亢奮的感覺。
它的藝術性頗高,而海上生活的書寫亦像是來自真正生活的經驗,專業性很強。但它似乎沒有跳脫《老人與海》
或《白鯨記》等海洋文學作品的模式,有些結局是我在之前便能料想得到的;對於老船長海湧伯的觀察,
也不出前述兩部作品的人物描寫模式,海湧伯的造型太呆板,內心刻劃也不夠。這是我較失望之處,
難道老船長就是如此?不過,以四、五千字篇幅的限制,當然很難像梅爾威爾上萬言的經營,
而〈鐵魚〉的文字可說是十分精鍊的了。

陳列:結構於平凡中見紮實完整,捕魚的過程高潮迭起。經驗、知識和情感,透過精微的觀察、敘述、
感悟而有相當自然動人的糅合。對於兩隻鐵魚的深情展露,寓寫情於敘事中,十分妥切感人。

簡媜:從對期許海洋文學的產生角度來看,本篇在所有參賽作品中顯得尤其可貴。

△五票的討論

  • 導盲者

姚一葦:表面看來,是描述一個盲人朋友,而實際上也是在描述他自己;不直接寫自己,而用對比的方式,
事實上,是一種自剖。心盲,就彷彿在夢中一樣,究竟誰是真正的「我」,「我出那個『我』,似我而非我。」……

這是一篇極用心寫的作品,雖然文字顯得有些雕鑿、過於繁雜、堆砌,仍不失為具有深刻的哲學意味和人生體驗的作品。

蔣勳:以近似獨白的語言,進入複雜而迷離的內心世界,「導盲」或者「盲」,也許是作者更深的質疑視覺,
質疑思維的可能。散文語言前後的統一性非常高,形成了一種文學上的風格。哲學性思辯的文學和敘事性的文體
沒有尷尬地相互組織在獨白語言中。

姚一葦:文中同時也對比出一種夫妻關係:一對是盲丈夫和聾妻子之間的互補關係,彼此是對方的一半,
欠缺因互補變成完整;而另一對是作者(我)與離婚妻子,正常人之間的毫無了解,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簡媜:藉目盲者與其妻、明眼人與離異妻子的兩種夫妻關係為對照,「看球」一段情景看似荒謬,
卻又飽含著深沉的情感。殘缺中可能隱含著另一種完整與清明,故事思索人的內視能力。在超越了感官視覺之後,
人可能可以擁有更深邃的觀照。

陳列:這篇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作者的心思細膩縝密,在心盲與目盲間來回探觸思索,觀察敏銳入微,
文字精確純熟,意象鮮明,結構精緻。

它的時空壓縮得非常緊密,在一個黃昏的室內對坐品茗的短暫時段間,以反覆思辨、自剖自白的內省方式,
不斷穿越各種時空,出入於內在與外在世界,交織了各樣繁複跌盪的主題。

莊裕安:目盲與心盲,官能的盲與心靈的盲,題目「導盲者」本身即呈現出雙層喻涵,
「鏡像」的使用十分豐富、有趣。對於視覺與聽覺有相當深刻的描寫。

文中運用了許多有趣的舉例,如百慕達樹蛙、螳螂、鱷魚、大象、鴨嘴獸等,將抽象的情緒具體化、知識化,
是頗為活潑的手法。結尾幽邈而有韻味,使閱讀者有種解脫的感覺,可說是神來之筆。

陳列:整個閱讀過程像一段令人驚心動魄的開悟歷程。

簡媜:在散文中有一種無法欺瞞的東西,使你在讀完後能深受感動,那是任何技巧都無法掩蓋的,
它自然會誠實而成熟地流露出來。這篇作品便給予了我這樣的感動。

當然,作者的寫作技巧也相當純熟,在緊密有序的鋪排下並不會令人喘不過氣來,結構完整而具層次感,
在技巧上使用著一種迴旋式的導引,緩緩地引入最後的開悟。

蔣勳:它的語言很漂亮,第一次讀覺得雕鑿,第二次讀卻覺得那似乎是作者的某種「心境」的經營,
在閱讀速度感很快的現代,作者卻用深靜的筆調與速度,和讀者一起行走,讓人迴思其中的意涵。好幾次,
當我讀文中作者的哲學思維將要出現時,很憂心他會寫成教誨式的窠臼,幸好作者都能沉潛安穩地處理過來。

散文可能反映著一種心情或心境,在這裡我受到很大的感動,乃因為作者和現象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超然,
從而發生一種極大的悲憫,近乎宗教的;這分悲憫來自於認知人之有限與遺憾──人類是共同存在於一個巨大的悲劇之中。

■第二次投票(採計分方式,各以5分、3分、1分計):

.導盲者:25分(五位評審均給予5分)

.鐵魚:15分(五位評審均給予3分)

 

本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類甄選獎首獎是〈導盲者〉,評審獎為〈鐵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