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書寫融合旅行文學的情調、報導文學的使命,以及散文體清新書寫的方向。
遊走於旅行與報導 ⊙江斐琪/記錄整理
第二十五屆時報文學獎甄選鄉鎮書寫獎收件合格件數共計一二○篇。分為複審及決審兩個階段。
複審委員陳健一、蔡其達、盧美杏,選出十九篇晉入決審;
再由三位決審委員路寒袖、舒國治、簡媜進行決審。
晉入決審的十九篇作品為:〈秀才窩〉、
〈大茅埔的新娘〉、
〈鄉憶情〉、
〈小鎮的呢喃〉、
〈雨夜八里的一只札記〉、
〈福基村的故事〉、
〈道卡斯之路〉、
〈邊際島嶼〉、
〈陷落於海〉、
〈溫泉之道〉、
〈走過裂島的痕跡〉、
〈獻給諸神的詠嘆調〉、
〈想念一口井〉、
〈池上飯包〉、
〈貢寮的生命與呼吸〉、
〈山清‧土親‧父親〉、
〈石蚵的故鄉〉、
〈超時空小鎮漫遊〉、
〈犯罪現場陳有蘭溪〉。
決審委員的評審標準及投票後得票作品的討論如下:
★關於城鄉書寫
簡媜:「城鄉書寫」讓一些無法出現在散文、詩的範疇裡的文體,有另一種呼吸的空間。
對我它有一種甦醒的喜悅。似乎打破了城市的思惟,由民間的力量展現了鄉土的資源。
而在寫作上,城鄉書寫則融合旅行文學的情調、報導文學的使命,以及散文體清新書寫的方向。邊讀會邊質問自己對
台灣知道有多少?讓我有一種感覺,覺得自己對島嶼的認知距離其實和日本一樣遙遠。
由是,城鄉書寫扮演著主體意識的凝聚。也就是它必須是三百多個鄉鎮都說夠了,才會有大歷史的版本的出現。而
它則對保存記憶再造認同,體現出一些努力。
路寒袖:對我而言,城鄉書寫並非新的文類,而是新的散文。算是一種操作上的新策略。因為城鄉書寫比起散文來
有較明確的體裁和方向,而太少個人化情感的堆積,讓散文有多面的方向。
感覺上是想推報導文學,但現代人又少做此類,便弄出個城鄉書寫來。換言之,城鄉書寫是培養踏入報導文學很好的進階。
不過它畢竟是個新的開始,對於該寫城鄉的什麼都還在摸索。可見的是眾多對轉型的思考和渴望已逐漸納入文中。
展現民間不知道的角落是爭氣的,是為明天做努力的。
舒國治:從未見過來自台灣各鄉鎮的稿子如此之多。不過,我也發現這些稿子裡,城寫的少一點,鄉的書寫則佔大部分。
內容和文體很紛雜。許多連回憶也寫進了。有的則僅記載鄉里一項特別之事物,寫來傾向散文。有些則又像報導文
學的體裁。
△單篇討論
- 石蚵的故鄉
路寒袖:此篇較單薄,看不到十年的巔峰期對金門人文的影響。推其原因可能是來源過於單薄所致。
此外,此篇文筆較沒感情、乾澀,讀起來較像散文,不像報導文學。
舒國治:這是我從寫物產的文章中挑出來的一篇。此篇非以觀光談物產,有工程,內容也算緊湊。
算是寫離島、金門的文章中,對戰亂的描寫較不過份的一篇。而物產寫的也周全。
簡媜:因為是選定的材料,使其在報導上有他的嚴謹度在。 - 走過裂島的痕跡
簡媜:此篇算是較完整的一篇。提供了完整的觀點。裂島如今又叫小金門。 - 獻給諸神的詠嘆調
路寒袖:一看就是一個做學術研究之台灣的知識分子所寫。不斷的自我反省知識的有限性與冷酷和自以為是。
舒國治:太哲學了。覺得是自己的詠嘆多於想把該地引介給讀者。 - 超時空小鎮漫遊
路寒袖:文學質感最好的一篇,切入角度非常好。文筆洗練,文學性那麼高。把歷史和庶民生活、信仰都融合在一起,寫盡鄉鎮發展的滄桑史。影像思考,重疊、錯置張力很強。
簡媜:是十九篇中文學質感最高的一篇。自己認知的新化和阿嬤認知的新化重疊,反而沒有著墨更多不同的氛圍。如果老舊的氣氛更加重會更好。
舒國治:要求高一點。文筆非常好,不過很多輕的東西常會不知覺中冒出來。如果能加寫六、七百字把我們不知道的說出來會更好。題目讓人覺得很輕的來對待這個小鎮。 - 大茅埔的新娘
舒國治:報導文學的筆法,糅合社會學,文筆平穩,寫的長了點。如果可以解釋何以外籍新娘多會更好。
路寒袖:優點,採訪報導,敘述角色很守分,未過度渲染未侵犯的意味出來。文字細膩,經營出感人的氛圍來。此外也寫活了村落裡外籍新娘的生態,並碰觸到情感矛盾的部份。過於概括性的呈現,是可惜處。算是有為有守的一篇。
簡媜:取材上更勝一籌。鄉鎮中新的元素有被注意到。此外也有自己的感觸和感懷。而藉果樹的種作涵蓋、包容外籍新娘的落籍,是其溫厚、寬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