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屆時報文學獎新詩決審會議記錄

詩要反映社會的某些東西,各自有各自時代的問題,各自有不同的社會、時空須面對

一首好詩,一個世界          ⊙江斐琪/記錄整理

時間:八月二十八日星期三下午
決審委員:余光中、楊牧、羅智成、席慕蓉、向陽
主席:楊澤

第二十五屆時報文學獎甄選新詩獎收件合格件數共計四三○篇。
初審委員為唐捐、陳大為、鍾喬、林沉默、陳斐雯、劉克襄,選出五十篇晉入複審;
複審委員白靈、初安民、胡錦媛、張默、楊澤,選出十五篇晉入決審;
最後由五位決審委員向陽、余光中、席慕蓉、楊牧、羅智成進行決審。
晉入決審的十五篇作品為〈夢魘或密碼之歌〉、
〈六月四日寄北京友人〉、
〈演習〉、
〈致後現代的五幅畫〉、
〈家家有本相簿〉、
〈航行,在詩的海域〉、
〈老人的腳〉、
〈面對〉、
〈邂逅一抹刺青的靈魂〉、
〈裂島〉、
〈對話〉、
〈度日〉、
〈守候一張香港來的明信片〉、
〈徵友啟事〉、
〈花樣年華〉。

決審委員的評審標準及投票後得票作品的討論如下:
余光中:美國詩人Robert Froster講過一句話,一首好詩,必須是意念能找到適當的意象,而意象又找到適當的音調
,那應該就相當不錯的了。也就是不能停留在抽象的觀念,觀念必須能夠具體,能夠有生動的形象,而該形象的語言音
調又調配得好。這不失為很單純的一個要求。

楊牧:這次閱讀時總覺得有什麼地方有些遺憾,我總把它歸給了限制。就像讀明朝文獻的感想,大家都是在限度裡頭做
文章,總是沒辦法把真性情全部講出來。
這一次讀這幾篇競爭的詩作時,我當然最希望看到最創新的東西。對我而言,天下真的沒有太多特別的事,假如你願意
拿起筆來將之寫到篇幅裡,你應該自己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表現方法才對。

羅智成:每年夏天都有滿新銳的創作者參加時報文學的詩獎。就好像日舞影展,象徵前衛、大膽、賣弄,極盡挑戰一
些既有的表達方式和主題。今年評審起來卻有落空的感覺。因為一方面我知道很多年輕的詩人在寫詩,一方面這些人卻
好像沒來參加一樣。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席慕蓉:我不敢像羅智成那樣確定這次寫詩的都是小孩子。我的感覺是,我唯一的標準其實也很矛盾。我希望的標準
是,這是平常就很認真寫的一首詩,而非特意為了文學獎而寫的。

向陽:此次這些詩,如果以我個人的偏見來看,我覺得還是要有一點點歷史感。可是我發現他們對過去的歷史與對現
在的處境和未來,有點模糊空泛的感覺。我另一個偏見就是,我認為詩要反映社會的某些東西,各自有各自時代的問題
,各自有不同的社會、時空須面對,新的這一代,有無寫出變遷中的台灣社會的感覺,或自己詩的味道來,此部分似乎
還有待加強。

■首獎──〈面對〉
楊牧:在讀了若干首詩後,突然發現有一首詩跟別的不太一樣。就覺得較喜悅一點。此首可說是全部裡最簡單,給我
一個很大的鼓舞。非常傳統的東西,這麼和諧、和平、安詳和啟發力。在這一個小小世界,是你跟我,我們兩個彼此
共有的東西。
向陽:我的看法則是,這是網路詩人最新的寫法。因為沒有大的題材可以寫,就寫最簡單、最生活的。而他們的語言
也大略如此,非常隨意,看似隨意,這首詩卻營造得很成功。有古典新詩的風格,又跟一般日常生活的經驗不一樣,處
理的是男女之間非常微妙的情愫。其優點語境與主旨非常配合,未超過,不會故意弄得很特別。他要的那種淺淡的、別
離的哀愁和無奈就如實的表現出來。
席慕蓉:我也滿喜歡這一首。就是他沒用一個很偉大的題材來寫。
余光中:我覺得整首詩給人一種透明的感覺,不像其他詩很吃力地把一些意象拿來結構起來。它比較淡,故較流暢。
羅智成:我覺得它最好的地方在其意象,特別是前三段,意象非常的準確,那些畫面都是可以想,而且都看得見。

■評審獎──〈航行,在詩的海域〉
羅智成:此詩的特點之一,用的是我較熟悉的語法、技巧──用危險而準確的意象傳達寫詩這件事情。其意象所對應
到詩的情境很準確,但其準確卻又不會產生對號入座的感覺,因為象徵海域的這一組意象,本身也是完整而獨立的。
楊牧:此詩用準確的暗喻來行進,一步一步講下去,而後完成於個人詩學的認識。寫詩的方法有很多種,此詩是一滿
有效的選擇。
向陽:此詩與自己的寫作風格很接近,是得獎的必然寫法,吻合以詩證詩的寫法。
余光中:我覺得這樣的詩,當然是對詩人的挑戰,不容易寫。卻也意味著詩主題的窄化。偶一為之可以,若成為一種
風氣則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