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周內連續失去兩個邦交國,除了讓多年外交工作的努力付諸流水,也讓不少民眾開始緊張,如果有一天一個邦交國都沒有,會發生什麼事呢?事實上,放眼世界,「斷交」經驗竟成了中華民國的一大特色,《中華民國斷交史》一書中寫道:因為每個國家都能寫出外交史,但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斷交史可寫。
由「法律白話文運動」團隊成員合著的《中華民國斷交史》(聯合文學出版),除了爬梳過去的「斷交」經驗,也告訴讀者,沒邦交國其實就像「沒有朋友」,但台灣也不太可能和國際社會脫節,各國仍然在台灣有「在台協會」或「交流協會」等「準外交代表機構」,目前也還是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爭取能見度,所以沒有邦交關係,並不代表就完全無法在國際上生存。
要談斷交,也要先談建交史。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之初,許多國家都還持觀望態度,最早和中華民國建交的國家是南美洲的巴西和秘魯,在1913年四月建交,和美國則是同年五月建交。有趣的是,當時這些國家建交的對象其實是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還曾經被美國視為「叛離政權」。
最早斷交的國家,其實是1917年的德國,當時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布與德國斷絕外交關係,直到1921年才恢復邦交,然而在1941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國又再度斷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