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屆金沙書院兩岸散文獎入圍獎】中国最美古树 第一名莒县古银杏树记 ☉时维亮

 

在20多年前就听人说过莒县有棵很大的古银杏树,后来又从电视上多次见到。真可谓枝条参天,荫翳蔽日,壮观异常。这几年,就老想去看看它。直到今年的1月8日,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
好友流波开上桑塔纳,出日照城,径直向西,直奔莒县。时值寒冬,落木萧萧,田野里一片空旷。

车子在当地朋友的车子引导下,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进了山区,流波说这就是浮来山。又驶上一个高坡,再拐向东,在一个较平坦的停车场停下。顺台阶下去,来到几株墨绿色的柏树掩映着的一座寺庙前,抬头望去,庙门上方有一黑底金字匾额“定林寺”,又见旁边立一“刘勰故居”的石碑。不觉有点儿诧异。久闻刘勰先生为日照人,却不知他是莒县人,更不知老先生曾在此住过。于是先在石碑旁留影,好借老先生一些灵气。走上陡峭的台阶,刚一踏进山门,不禁大大地吃惊了,古银杏树原来就在这里!本以为它可能在后院的一个较大的场地上,没想到它离寺门只有几米。古树的叶子已经落尽,赭石色的枝条上拴了不少朝拜者进香者许愿的红布条。树的枝杈伸展开去,遮盖了整个院子。有几根枝杈太粗太高了,为防止被大风吹折或自身太重而折断,在下边立了几根水泥柱子顶住或撑住。导游女孩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小媳妇倚在树洞处暂避风雨,恰好一游客想测量一下银杏树的周长,便从女子一侧量起,量了七搂,到了女子的另一侧,不好再搂,就又扎了八扎。于是就有了“七搂八扎一媳妇”之说。银杏树的实高为24.7米,干围为15.7米。我算了一下,那么直径就是4.99米了。因树的上部比下部要粗许多,直径肯定在5米以上。

导游女孩又说,《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鲁国与莒国的国君在此会盟。那时老银杏树就有1000多岁了。如此推算,这树有3500年到3700年的树龄,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银杏树。我想,古银杏诞生在公元前1500年—1700年,还是夏朝时期。那些唐槐汉柏的树龄是无法跟它相比的。虽说没有去考证,但它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古树中,不敢说是最老,起码也是老寿星之一了。它在这深山古刹之中,就这么默默地生长着,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历史,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翁,在拈着长长的白胡子,冲着大千世界微笑。

我问导游女孩老银杏可否是雌雄同株。女孩说它是雌树,秋天结许多许多的果子。有一株雄树在这寺的西边几百米处。银杏是靠风来传递花粉的。那么,老银杏就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奶奶了。
来到后院,见有一座二层小楼,匾额上“校经楼”三字为1962年郭沫若先生所题。进屋一看,正中有一尊刘勰的塑像。留着胡须,身穿宽大的衣服,手中握笔,正面对案上的竹简凝神沉思。大约在1998年,我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买过一本牟世金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当晚在北京火车站候车时,因无座位,就蹲在大厅一角的地上读了几章。后来竟没再细读。搞文学创作怎么可以不读《文心雕龙》呢。刘老前辈在那个时代就写出了这样一部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作品,也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奇才了。

据资料记载,刘勰字彦和,生于南北朝时期宋明帝泰始元年(公元465年),约卒于公元532—539年。那么他活了67—74岁。据说刘勰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后裔。幼年丧父,继之丧母,家境贫寒,于是投靠当时学识渊博的僧佑大和尚,“与之居处积十余年”。他在寺庙里博览群书,37岁许便写出了我国最早的文艺评论巨著《文心雕龙》。这一作品3.7万余字,分十卷五十篇。首先提出了“文源于道”的原则。他的文艺理论,对后来的文艺创作与文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勰40岁左右外出做官,50岁左右入南京定林寺,后回莒县,创建北定林寺,法名慧地。

定林寺后院还有一株高大的银杏树,据说也有1500多年的高龄。树根四周生出许多枝条茁壮旺盛的小树,所以人们又把这株银杏称之为子孙树。于是,几位朋友轮流于树下留影,希望子子孙孙一代强似一代。

银杏树被称之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因菩提树在中国的气候条件下不易成活,所以后人就在寺中栽种了这种适应性强、又极具观赏价值的银杏树。

从西门出寺又去看了根雕艺术馆,却无多大兴致。心中仍惦记着老银杏树,于是又进寺去看她,并在西侧留影。问起老银杏树缘何历尽沧桑,如此高寿。友人说,原因有四,一是老树地处三山环抱之中,避风向阳,冬暖夏凉,气候适宜;二是生长在与怪石峪、卧龙泉等地貌和高度相同的灰岩深蚀阶地上,土壤厚实肥沃,养分充足;三是基底岩石(页岩、灰岩)的情况,决定了它既可以从高处源源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又不致于太涝和太旱。四是树干不是太高,从两三米处就开始分杈,也就防止了被狂风暴雨摧折。仰望古树,我想,还有一条,那就是她自身顽强的生命力,才使她老人家至今仍旧生机蓬勃,如一位年轻的母亲一般。

2018年4月26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林学会联合发布“中国最美古树”获选名单,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古银杏树获评“中国最美古树”第一名。

莒县在古代是莒国,后又为莒州,再后来又为莒县。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今,我们可不可以说,浮来山不算高,有刘勰则名。定林寺不大,有古银杏则灵呢?

希望在古银杏枝叶繁茂、果实累累的时候,再来拜访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