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是爸爸,文學是媽媽
「報導文學」第一是田野調查,第二個是文章是否有很強的問題意識,否則就只是散文。報導要有很扎實的現場採訪,至於採訪是來自於常駐採訪或是田野調查,採訪都是很重要的一環;第二是文學,文學基本上是描述人性或故事性很強;第三是文筆,畢竟文學還是要有好的文筆。
◎李怡芸/紀錄整理
第四十二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獎的徵文共計收到七十四篇(包含中國大陸十篇、台灣五十八篇、港澳二篇、海外四篇),經初複審委員楊宗翰、汪詠黛、夏瑞紅評選,有十三篇進入決審。分別是
〈冰山之下一個同志的怕與愛〉
〈心好小組的音樂田野〉
〈台灣唸歌三百冬 傳承轉型兩戇人〉
〈泣人記〉
〈抓蟲人朱清麟:上山以後的故事〉
〈花園城市的貧民窟〉
〈為他人的凝視而存在的難民〉
〈來去龍發堂〉
〈這世界的美杜沙〉
〈客從何處來-方言島中的金牛陣〉
〈曠野的聲音:台灣《客語聖經》開路者〉
〈溫柔靠岸〉
〈舞姬-跳舞姐姐鄭淑姬〉。
會議於十月六日下午二時卅分中國時報會議室舉行,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盧美杏主持,首先由季季、楊渡、楊樹清三位決審委員推舉主席,主席由季季擔任,開始針對報導文學評選標準提出討論,並針對十三篇作品進行投票。
■評審標準
楊樹清:我最看重幾個要素,第一是田野調查,田野調查有1日採訪或2年3年不等,看花在田野現場的深度;第二個是文章是否有很強的問題意識,否則就只是散文。今年入選決選的十三篇作品已是歷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項最多的一次。且時報文學獎自一九七八年到現在,是一個指標。希望選出的報導文學作品不要流於一般的鄉村書寫,要有大格局大視野。
楊渡:「報導文學」可以說報導像爸爸、文學像媽媽,報導要有很扎實的現場採訪,至於採訪是來自於像關曉榮去住在蘭嶼的常駐採訪,或是田野調查,採訪都是很重要的一環;第二是文學,文學基本上是描述人性或故事性很強;第三是文筆,畢竟文學還是要有好的文筆。這三者就是我來看報導爸爸、文學媽媽會生下來報導文學這個小孩的重點。
季季:此次進入決審的十三篇面向很廣,包括印度少年流亡、有新加坡租屋問題,也有台灣年輕人在疫情中回鄉的題材。我的標準一是本位主義決定台灣作品以外只選一篇,再者是選比較少被報導的題材;再者是要有好文學,文字的敘述通順、標點符號用得好不好、分段是不是分得好、敘述的合理性等,這些都涉及到結構和邏輯,邏輯強、結構緊密,自然會使訴求的力量更強。讓被敘述的人的故事產生可讀性。
第一輪投票,由每位評審圈選四篇,再針對獲得票數的作品逐一討論。
■第一輪投票結果:
三票:〈心好小姐的音樂田野〉(季、渡、樹)
二票:〈花園城市的貧民窟〉(渡、樹)
〈溫柔靠岸〉(季、渡)
一票:
〈台灣唸歌三百冬 傳承轉型兩戇人〉(季)
〈為他人的凝視而存在的難民〉(樹)
〈來去龍發堂〉(渡)
〈這世界的美杜沙〉(季)
〈曠野的聲音:台灣《客語聖經》開路者〉(樹)
■第一輪投票討論:
★三票的討論
〈心好小姐的音樂田野〉
楊樹清:〈心好小姐的音樂田野〉從中和一條緬甸街寫起,奏出緬華移民形成、發展,間及台灣、緬甸之間的政治、文化對照。惟情節剪輯、文字較缺精純性,讀來較清淡。
楊渡:我選這篇從台灣延伸出去,到緬甸去學習他們的傳統藝術,又流亡到美國,流亡者最後有回頭去找他們過去的樂團共同演出,是通過台灣連結過去的故事,敘述緬甸的傳統藝術以及國家的歷史,從人物出發去描述一個國族的大的課題,且故事寫得也不錯,脈絡清晰。
季季:台灣題材以外的我只選一篇就是〈心好小姐的音樂田野〉,不只是涉及緬甸的音樂、流亡者、緬甸軍政府的變遷,這位心好小姐更是從民間走入學術的殿堂,然後他又從學術的殿堂回到民間,去做緬甸跟臺灣的文化交流,交融的部分非常感人且溫馨。
★二票的討論:
〈花園城市的貧民窟〉
楊樹清:寫國際題材的有幾篇,〈花園城市的貧民窟〉讓人想到印度,寫新加坡租賃住宅具國際性,也有社會現實的關懷性。
季季:我沒有選這篇,主要是認為文章要能讓讀者能夠一下子看懂,但這篇一開始我看不懂,他說「二O一九年秋天,一起女童燒屍命案震驚新加坡。兩歲半的女童被親生父母殺害」又說「五年來,沒人發現這戶家庭少一個孩子」時間點到底是哪一年?讓人覺得不合理。
楊渡:這篇有扎實採訪,有很具體很實存的家庭故事,是我們一般所不了解的新加坡。
〈溫柔靠岸〉
楊樹清:這篇寫彰化、女性、討海人的生態,觸及了海洋生態的關係。寫生態環境還有另一篇〈抓蟲人朱清麟:上山以後的故事〉,串連人與生態的種種,具報導張力,惟敘述語言多歧,缺統整性。
楊渡:〈溫柔靠岸〉文筆很好,雖然時而出現過於文青的句子,但這篇表現出人跟海洋的關係,透過撿野生蚵、挖赤嘴這些工作和收穫,講地方的經濟、地方的生存,同時也折射附近的污染並回到疫情中許多人都回去家鄉,。從海岸養一方水土的家族,他們受到的污染威脅,到這些女性仍努力生存,疫情中碰到困難的家族也回到這一片海洋等,將海洋跟人的關係形成很動人的情感描述。
季季:〈溫柔靠岸〉是我的第一名,它觸及了當下的疫情問題,疫情引起的試煉,造成的人口的流動都有被討論到,我覺得今年特別恢復的報導文學獎,至少要有一篇可以代表跟貼近當下疫情,我特別說明和拉票。
★一票的討論:
〈來去龍發堂〉
楊渡:過去寫龍發堂的也很多,但沒有人貼得這麼近。一方面文筆不錯,再者有很深度的問題觸發人們對於龍發堂這種民俗療法單位,用法律、公權力強拆散後,實則公權力也無法處理。這是個問題意識很清楚的作品,作者自己也介入很深,尤其特別的是寫到兩個精神病患,比較沒問題的一個去照顧另外一個,結尾時那種互相扶持的感情是很動人的,像是圍棋的「眼」,有精神困境的人還能夠互相扶持地走過去,作者有特別強調這一點,很打動我。
楊樹清:〈來去龍發堂〉作者化身記者進入現場,把眾生相報導出來,有可取處。
〈這世界的美杜沙〉
季季:這是比較少被報導的題材,講罕見疾病「選擇性緘默症」,雖很少被報導但是我覺得也非常重要,可以看到父母是怎麼樣戰戰兢兢的陪著有病的女兒。
楊樹清:這篇語言動人,但寫罹患罕見疾病的女兒,流於僅為「一個人的田野」近身觀察。
楊渡:〈這世界的美杜沙〉文字非常美,而且故事也很完整,可是它比較像是一篇散文而不是報導文學,去描述那孩子碰到的困境,所以我沒有選它。
〈曠野的聲音:台灣《客語聖經》開路者〉
楊樹清:這次寫語言文化如〈台灣唸歌三百冬 傳承轉型兩戇人〉記錄了從漳泉傳入的台灣唸歌歷史及現狀,惟報導者使用文獻比例過重;〈客從何處來:方言島上的金牛陣〉從語言走入族群記錄,文字清麗可讀,惟未能拉出一條報導主軸,流於散文化筆觸及鄉鎮書寫格局;〈曠野的聲音:台灣《客語聖經》開路者〉田野調查及圖像最扎實,拼出動人的翻譯地圖,具開創性且具田野調查經驗。
楊渡:這篇旨在記錄聖經翻譯,比較少去寫到參與者的「人」的故事,雖然開頭寫到父親翻譯的困境,天冷洗冷水而暈倒等,但並沒有再多寫到其他的人物,全篇主要說翻譯客語《聖經》的艱難例子,但過程有點瑣碎。
〈為他人的凝視而存在的難民〉
楊樹清:這篇寫藏族自焚事件看藏人的生存處境,有開拓性,惟採訪樣本數不足,語言偏於個人情緒渲洩。
楊渡:〈為他人的凝視而存在的難民〉寫難民的現象,但比較少觸及個別難民在那個處境下的人的生命故事,我原本很期待會進入人的生命故事,那個故事就會很動人。
第二輪投票,由每位評審各以4到1分再次投票。
■第二輪投票結果:
8分〈溫柔靠岸〉(季4、渡4)
7分〈心好小姐的音樂田野〉(季2 、渡2、樹3)
4分〈曠野的聲音:台灣《客語聖經》開路者〉(樹4)
3分 〈花園城市的貧民窟〉(渡1、樹2)、〈這世界的美杜沙〉(季3)、〈來去龍發堂〉(渡3)
2分〈為他人的凝視而存在的難民〉(季1、樹1)
此輪產生首獎〈溫柔靠岸〉,二獎〈心好小姐的音樂田野〉,評審對於佳作作品仍有意見,繼續討論。
■第三輪投票討論:
楊樹清:我想為〈曠〉拉票,我認為報導文學要有一個高度,題材不分大小,但是田野現場要做得深,我的首選還是這篇,若說它只寫了幾個人物,我看過去我寫一百多人,那是廿幾年前的做法,但線索太開拓容易稀釋掉,這篇集中抓緊在幾個人身上。
關於報導文學的問題意識,這篇提出的是國家語言政策衝突,政府並沒有支持聖經公會,這些人的困境被描寫得很動人,在艱難中他們還繼續在做,作者的個人情感並沒有表露,就結構、田野調查、影像來看,這篇我覺得報導文學的一些嚴肅語彙比較豐富。
〈來去龍發堂〉和描寫罕見疾病的〈這世界的美杜沙〉固然都有動人力量,但自己還是更重結構,選擇有報導者角度,較冷靜角度,將個人情感隱藏在背後的作品。
楊渡:以〈曠野的聲音:台灣《客語聖經》開路者〉和〈來去龍發堂〉比較,我會選後者,它能夠深度去觸及到別人所不能觸及的,這些人的內在精神所在。〈曠〉這篇比較流水帳,報導性好,但是故事性太低,沒有敘述在找資源做《聖經》的過程中這些人實際做了哪些事或多曲折。
〈來去龍發堂〉的特色在於至今沒有人這麼深度寫到這些人的內在世界,過去多著墨他們的民俗療法有問題,或政府將他們清散後就丟給社會局,但這些人被社會遺棄、被家人避之不及,卻在龍發堂被接納,甚至情況好的照顧情況嚴重的,雖同為精神病患者卻被互相依賴而產生安全感,故事敘述得很完整。
再者開豐師傅化為金身的故事也很傳奇,在這個故事裡作者親眼看到金身出缸時,針筒還可以注射進去,膚色呈淡灰色等,親眼目睹的這些過程幾乎沒有人描寫過,非常深入;另外從接收一個被人拋棄的孩子當徒弟,到發展出整個系統照顧了被社會所遺棄、排擠的一群人,甚至訓練到能彼此互相照顧,但他又被社會所不解,它是宗教?是解決方案?而我們過去僅依賴西方精神科醫生2分鐘做出的診斷結果。此篇問題意識很清楚,敘述的故事也很鮮明,每一個人的形象都很鮮活。
我個人特別推薦〈來去龍發堂〉的原因:深度性夠,進入內在精神世界,過去多觸及精神療法有問題,而今談到政府問題,被遺棄者如何被龍發堂接納,師父變金身等,故事性完整。
季季:
我仍想替〈這世界的美杜莎〉游說,雖然楊渡說它比較像散文,只是相較下他的文字比較好,但是敘述的人物、發生的經過、發病原因的探討,小孩在學校裡面的遭遇,老師的反應、學生的反應、家長的反應等都敘述得很清楚。
我也希望我們可以讓社會更多人看見罕見病,引起更多人注意,而且這一篇沒有敘述邏輯的問題或交代不清的問題,所以我還是比較希望為這一篇拉票。
楊渡:
如果就報導文學而言,〈這世界的美杜沙〉會樹立一個很奇怪的範例,怎麼可能報導我自己的孩子而變成報導文學?如果我寫我自己的親人,那應是一篇散文,把寫自己的親人變成一個報導,會變成無所不可以報導。如果寫我的父親生病的過程,那是我的家族史,是散文,但不能說我寫父親得到老年癡呆症就是一篇報導文學,應該不能這樣子定義報導。
第三輪針對佳作作品投票,由評審各選2篇,最後由〈來去龍發堂〉、〈曠野的聲音:台灣《客語聖經》開路者〉出線,獲得佳作。
第四十二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得獎作品出爐,分別是首獎〈溫柔靠岸〉、二獎〈心好小姐的音樂田野〉、佳作為〈來去龍發堂〉、〈曠野的聲音:台灣《客語聖經》開路者〉兩篇,恭喜所有得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