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哈到絲路 馬友友療癒全世界

由大提琴家馬友友創立的「絲路計畫」,今年進入第20年,來自不同音樂流派的藝術家們透過音樂證明,擁抱差異可以創造更加充滿希望的世界。下月絲路合奏團將由馬友友領軍六度訪台,音樂會中馬友友除了合奏之外,也將破天荒獨奏巴哈《第二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的三首樂曲,獨奏超過23分鐘也創歷年之最。(趙靜瑜/台北報導)

馬友友過去曾試圖用藍草音樂、巴西的巴薩諾瓦、爵士打破西方古典音樂「古板」、「高級文化」的刻板印象。今年他首度在正式演出曲目中加入了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選段,展現他對於絲路計畫的寬闊視野。

馬友友表示,巴哈的音樂一次又一次讓他想起文化的力量,「巴哈的音樂不斷提醒我們人性的共通點,提供安慰與連結,表達內心所想。」馬友友說,他與巴哈的緣分始於四歲,在父親的指導下兩個小節、兩個小節練習,從此成為他成長的重要基石。「我不斷從音樂中擷取其知性、感性與性靈方面的各種力量。」

2018年,馬友友再次拾起陪伴他生涯的經典,進行第三次錄製與發行。這一次,他將巴哈的音樂視為「良善的力量」,並啟動了名為「#CultureinAction」的計劃,透過網路向世界徵集能表達自己文化的影片,他也將走訪全球36個城市,促進不同文化的展示與交流。

比起1983年首次錄至全本無伴奏,獲得葛萊美獎;1997年專輯《巴哈靈感》,馬友友與各領域藝術家合作,錄製、拍攝六部音樂影片,展現人文關懷視野,馬友友今年的錄音細膩、流暢,絲毫不見老態,情感渾然天成,「目前計畫巡演六大洲36個都市,用巴哈作為良善的力量。」馬友友說,「政治、經濟持續束縛人們,只有文化可以做到社群凝聚,創造共同的價值觀與同理心。」

「要讓更多人聽見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越多越好,這是我的心願。」馬友友說,經過了三百年,巴哈這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經典,擁有不斷進化的魔力,「即便到了今天,當我們在困頓或悲傷,巴哈都可以帶來療癒的力量。」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音樂會將於10月21日舉行,地點在台北國家音樂廳。

| ARTISTS |
大提琴:麥克.布賴克 Mike Block, cello
低音大提琴:尚恩.康利 Shawn Conley, bass
小提琴:強尼.甘德斯門 Johnny Gandelsman, violin
中提琴:五藤舞央 Mario Gotoh, viola
打擊:約瑟夫.葛萊姆利 Joseph Gramley, percussion
大提琴:馬友友 Yo-Yo Ma, cello
打擊:馬克.蘇特 Mark Suter, percussion
尺八:梅崎康二郎 Kojiro Umezaki, shakuhachi
小提琴:米契.薇爾可 Michi Wiancko, violin
琵琶:吳蠻 Wu Man, pipa
笙/嗩吶/主唱:吳彤 Wu Tong, sheng, suona, vocals

| PROGRAMME |
吳蠻:琵琶獨奏
傳統樂團民謠/艾文.齊波林編曲:傷兵**
奇克.柯瑞亞:西班牙
傳統中國民謠/吳彤、李滄桑編曲:彌度山歌*
約翰.賽巴斯汀.巴哈:前奏曲、薩拉邦德舞曲、吉格舞曲,選自D小調第二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品1008
嘉布耶拉.蕾娜.法蘭克:安地斯中華節奏*
柯林.雅各森:親愛的,別讓我沮喪
瑟宮:大提琴組曲(獨奏:馬友友)
鄧雨賢/吳彤、李勛編曲: 望春風
傳統西藏民謠/趙麟編曲: 美人
佩拉帕斯科洛、綠林好漢樂團 / 奧斯瓦多.高利霍夫編曲:土耳其民謠
* 絲路計畫委託創作
** 《傷兵》是為了肯.巴恩斯和琳恩.諾維克的紀錄片《越南戰爭》所改編與錄製

【演出資訊】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
The Silk Road Ensemble With Yo-Yo Ma
From Sarabande to Turkey 
10/21 (Sun) 19:30 臺北國家音樂廳

?優惠辦法→
https://goo.gl/ukb4rD
?本次MNA預購系統已截止受理,敬請使用google表單或下載表格填妥後email至MNA→
https://goo.gl/ukb4rD
?年代售票→
https://goo.gl/zWBk4L
?影片來源:美國NPR電台小桌音樂會
https://goo.gl/PbwN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