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豫粉絲的國歌原來是這首…

提到歌手齊豫,台灣人比較熟悉三毛作詞的〈橄欖樹〉,但對大陸的歌迷而言,源自向陽現代詩的〈菊歎〉更是粉絲心目中傳唱30餘年的經典名曲。向陽年輕時為了追女朋友,怕被兵變,從軍中寄出〈菊歎〉等12首情詩,後來不只順利娶到現在的太太,1983年更由音樂家李泰祥改編成情歌。

齊豫粉絲視為國歌

 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主辦的時報文學獎,今年新詩組首度以「情詩」為主題徵件。身為情詩高手,向陽表示,「流行歌要易唱易記,才會流行,但現代詩通常剛好相反。我想這首詩如果不是被改編成歌,可能印成文字就沒了。」

 向陽回憶,李泰祥曾將余光中、鄭愁予、三毛等人的作品譜成民歌,「相較之下我當年還是個20幾歲的小毛頭,沒想到自己的作品竟然入選,非常開心,沒想到就這樣被傳唱了35年,大陸的齊豫粉絲更將〈菊歎〉視為『齊豫國』的國歌!」

 向陽曾以〈霧社〉獲1979年第2屆時報文學獎敘事詩優等獎,「敘事詩很長,通常兩三百行以上,當時我白天工作寫文案、晚上寫詩,每天寫,寫了一個月。」不巧的是,向陽得獎的同一年正好發生美麗島事件,「〈霧社〉寫的正好也是抗暴事件,當時怕題材太敏感,人間副刊決定避開美麗島大審,等到隔年再刊登我的詩。」

作品〈霧社〉奪大獎

 向陽表示,「70年代後,許多現代主義的論述逐漸被推翻,有鄉土文學論戰,有新民歌、校園運動、報導文學等,就是認為文學和藝術要靠近土地、靠近人民、靠近人間。我的詩,就是這個大潮流中的一個小泡沫。」

 在網路時代,現代詩又衍生成不同樣貌,近年還有「晚安詩」等臉書粉絲頁帶動流行。向陽認為,「文學藝術的變化就像海潮來去,不同的年代自然會有符合那個時代的作品。詩可以很晦澀,也可以很淺白,到最後,一個詩人之所以能存在,並不是取決於他使用的語言,而是取決於作品。」

 向陽表示,如今雖然每個人都是自媒體,文學卻不容易被看見,「雖然能在網路上發表作品,看起來很自由,但創作者被注意的機會變少,文學的空間反而變小了,以前有許多報紙副刊、詩社和文學雜誌,現在只好靠文學獎了。」

(中國時報李欣恬)

馬上報名第39屆時報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