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蝶詩獎揭曉,三人並列首獎

第四屆周夢蝶詩獎決審會議記錄

記錄:林家瑀、曾紫萭

時間:2020年4月27日15時30分

地點:高雄師大文學大樓 3207-1室

評審:向陽、陳義芝、羅智成(依姓氏筆畫排列)

由周夢蝶詩獎學會曾進豐理事長擔任會議主席,宣布決審會議正式開始。報告徵稿及初審情形:本屆從去年(2019年)9月開始徵稿,歷時五個月,稿件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中國及臺灣等地,總計141件華文現代詩創作集。初審符合118件,經三位評審進行複審。羅智成精挑10件,向陽推薦9件,陳義芝細選8件。彙整結果,計有21件作品獲得評審青睞,入圍決審。先請三位評審委員分別就入圍作品發表整體性看法和評審重點。

陳義芝:

今年的確有更多好作品,作品表達非常深情,有些詩作讓人怦然心動,有些詩則寫得讓人心痛。除了感情表達,語言駕馭的能力也好,能夠藉語言形成有意涵的「情境」。

詩的語言必須要迷人,才有抓取力,所以一定要清新,一定要潤澤,要有如同釉彩一般的光澤才會吸引人。也就是說它需要帶著「情味」,甚至要帶著「戲味」。雖然是詩,但它也要有原生的情節──片段的戲劇性。在這一標準下,我逐步篩檢,挑選了八部作品。

在一個書寫如此氾濫的時代,要求語言乾淨很重要,語言不能冗雜、繁複,要在紛繁之中顯示出疏淡的意境與意味。

羅智成:

以前做評審最辛苦的是評年度十大好書,至少要看五、六十本文學作品,每本平均三、四百頁,看得真是痛快淋漓。每次參與周夢蝶詩獎的評審也讓我有如此感受,辛苦又痛快。特別是今年的作品都十分優秀、有份量,取捨之間倍感壓力,令我印象深刻。

我覺得評審一部詩集特別困難的原因在於,整體表現的變數與要求比單一作品更多、更難,作品的水準要一致,風格、主題不能太單調又不能太雜亂。更麻煩的是,參賽作品的程度十分接近,詩作風格又各有所長。

所以我在這當中尋找的,是語法最自然的書寫,或具有可信度的書寫者。即使面對強烈的企圖或競爭,仍然可以自在、從容地書寫。他在語法上必須熟練、完美,自然流瀉濃濃的詩情,整體表現較為均勻、穩健,不會大起大落。根據這樣的判準,我最後挑了10本左右進入決選,共分三大類型:「讓我有安全感的」、「我特別喜歡的」、「創意與構思令人印象深刻的」。

向陽:

看完一百多本詩集之後,體力跟腦力的確消耗很多。但是十分高興的是,讓我們這三位評審掌握與瞭解到2020年代「新的書寫」。我們能夠一次閱讀那麼多詩集,也算是很難得跟當代詩人進行對話的機會。

我發現我們三個評審都有共識的地方,在於我們都認為詩作的語言應該單純、寧靜,不要故意撥弄,或使用艱難的名詞、繁字;當然這也許是出生在1950年代詩人的想法。我們曾經走過現代主義、寫實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三個不同的主流創作時期。「繁華落盡見真淳」,只希望「單純」就好,所以在語言上有如此傾向。

寫詩還要有感而發,把感受寫下來才叫內容。不是任我創造、堆疊,甚至在寫作的過程中以沒有內容為內容。詩是一種「感覺」,如果你不真摯,對於文字、詩,為某種「假」而寫,那種過程就會讓人覺得,這個詩不是真正的表現出作者所要表現的意涵。

接著,進行首輪投票 。依決審規則 ,每位評審針對入圍之21件作品,各圈選1至3件,不分名次。

第四屆周夢蝶詩獎決審會議於高師大舉行,左起為評審委員詩人羅智成、向陽、陳義芝。(周夢蝶詩獎學會提供)

首輪投票結果:

二票作品

《國語》(向陽、陳義芝)

《忐忑》(向陽、羅智成)

一票作品

《小遷徙》(陳義芝)

《偶然轉身的我》(羅智成)

《其後》(向陽)

零票作品

《黑色城市》、《ॐ मणिपद्मेहू》、《我愛美女蛇》、《立夏日驟雨》、《二分之一AB的距離》、《遊行隊伍中一個色盲的孩子》、《任性集》、《睡前站哨》、《昨夜涉水》、《她是我針尖上的擬像》、《日子/夜影》、《偽神的密林》、《詠嘆調》、《腦海靠近陸地的方向》、《跳舞雪人》、《日子伸出利爪我用隕石磨牙》

零票作品不再列入評審。僅就以下五本:《國語》、《忐忑》、《小遷徙》、《偶然轉身的我》、《其後》進行討論。

 

二票作品

《國語》

陳義芝:《國語》這部作品的筆調是老練的,開篇作品〈國語〉的語言有韻律、意涵也深邃,突顯語言的重要,若沒有語言則會變成廢墟、會被放逐或是遺忘,如此表達的層次極好。同時也讓讀者思考,「國語」的「國」是哪個國?以及作者是否有失語的悲哀?是否在為這個世界上失去語言的人,以及在異國環境中生活的人「代言」?

其他作品也有真切的人生思索,或為文化思考,例如談到漢字。我同時感覺作者所呈現的詩作有一種「滄桑感」,而此滄桑感不是直白的表達,使得詩意深沈,讓人感受到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況味。例如〈河流〉這首詩講到詩的「萌生」,詩是怎麼來的,其體察蠻全面的,所以我可以推想這位創作者是一位寫作多年的詩人,由作品可以看出這位創作者書寫的勤奮,是一位接近成熟的創作者。

羅智成:相較於這次其他較為爭奇鬥艷的作品,《國語》當中的語言是較為平淡的,雖然文字洗練,卻讓人感覺不到驚喜與能量。它的表達方式有些陳舊,充滿了可預測的表達。詩集後面部分的作品是有關現代生活的經驗,認真、寫實而精準,然而面對時代,他的觀點卻不像是走在隊伍前線,而是後端的感覺,因此讓人感覺有衰老、或義芝所說的滄桑之感。整體而言,前面的作品很不錯,然而只有〈國語〉這一篇詩作與詩集名稱有關,後面的作品沒有太強的關聯,甚至距離詩集名稱十分遙遠,讓人不禁感到困惑。

 

向陽:《國語》的確是蒼老的詩集,文字相當老練,整個詩集的結構嚴謹、內容之間相互呼應。所謂「國語」講的未必是真正的國語,而是可能不在於主流的語言。輯一講的是日常生活的用語,輯二《走向你的太陽》,提到了俄國詩人波普拉夫斯基,談到語言之間的消逝,以及生命的問題。輯五《組詩--鏡像的說話》透過「鏡像」去談視覺以及語言之間的對照。此輯中的〈浮生之歌〉談到文字很輕,生命很重。這本詩集整體上,每一首都觸及到語言的問題,不只是政治上、國家上的那種語言。

《忐忑》

羅智成:最讓我有安全感的,也是很喜歡的作品就是《忐忑》了。《忐忑》的語法是最熟練的,它的節奏很穩,它的詩從第一首到最後一首的品質一致,落差都沒有很大。讓我驚豔的是,此詩集並不依賴一般「修辭」等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是運用insight或思想來帶出美感經驗。以前我常常講,最美麗的修辭事實上就是最美麗的思想,而《忐忑》幾乎每一篇都給我這樣的感覺,閱讀起來頗受觸動且非常愉快,一首一首分開來讀都相當詩情畫意。

向陽:我也相當喜愛《忐忑》這部作品。從輯三《魂兮歸來》來看,裡頭提到了許多議題如香港反送中、語言、性別與性向等,在描述的過程當中語言十分乾淨;也有十分深刻的作品,如輯二《有所思》當中的〈斗室〉,談論到生死、戰爭與心靈方面的問題等。

第四屆周夢蝶詩獎決審會議於高師大舉行,左起為評審委員詩人羅智成、向陽、陳義芝。(周夢蝶詩獎學會提供)

一票作品

《小遷徙》

陳義芝:我讀《小遷徙》,深受吸引。這部作品有許多詩作是以「畫家」為題材,描寫常玉、席德進、文徵明、唐伯虎,作者以間接經驗作為題材,顯然是一位極有藝術與文化素養的作者。其著色、運筆看起來十分輕巧不費力、語言很乾淨,不用繁複累贅的語言而卻能夠用「寫生」的筆法達到敘事的效果。

我相信作者具備繪畫方面的素養,故其作品當中的「形」、「色」表現十分突出。我認為這部作品一直能夠吸引讀者閱讀下去,其原因之一為語言跳躍、空靈,但又讓人不覺得落空,在空靈當中確實包含著質量。套句俗話,不只是入人意中,還能夠帶來一種驚喜。例如作為集名的〈小遷徙〉,藉盪開的筆法而產生意義的曖昧跟聲音的迷離,此兩者揉合後浮漾出一種勾引人的美感。

〈小遷徙〉這篇,開頭講馬背上的人,他很可能是草原牧民,需要遷徙、搬家,但作者卻寫「如何形容風信子/在窗前目送的模樣」,此手法便是換了一個角度,不書寫人的離去,而是書寫停留在原地的風信子在看離去的人。第二節寫的是心裡掙扎。草原牧民在此詩應是一個象徵,詩人的意旨在遷徙,不在什麼人身上,借用牧民的身分,方便表現牛羚、斑馬與瞪羚等動物在心裡繞啊繞的感覺。到了第三節,看起來有點快速的收束,但此收束使得這個遷徙可能帶出了一種生死的遷徙。

又如〈秋三調〉,寫到了蟋蟀、秋蟬、螢火、野薑花,語句不長,卻讓人感覺深刻。而之後的作品寫常玉、席德進、文徵明、唐伯虎等人,有好幾處也是都讓人讀來眼睛發亮,確感作者的心靈視角不俗氣。〈收集灰燼的人──席德進與紅衣少年們〉最後一句「穿紅衣的少年們/莫要唇懸冰晶」,「冰晶」十分迷人,有說不出的況味。〈于彭宴〉第二節將畫筆濃淡、線條與宴客情景交融交織的筆法也很巧妙。〈過路人〉這首詩特別有畫面感,容易在意境當中意會。

羅智成:《小遷徙》的意象經營做得最好,從第一篇開始意象就很鮮明強烈,之後每篇作品幾乎讀來都像一場場視覺的盛宴。也可能是因為太專注於視覺經驗與文本,作者在書寫畫家的那一塊,會讓我覺得那一部分是否會太「隔」了,太偏了,無法超越溝通障礙,進而會造成讀者不懂作者在說誰、在說什麼。

向陽:我認同義芝老師的說法。其繪畫、藝術、意象之間的處理都相當好。〈聽艾略特朗誦〉、〈清明祭唐寅〉等作品對意象、聲音、影像都有照顧到。然〈聽艾略特朗誦〉當中的詩句「四月是最液態的月份/獨步在密西西比河/兩岸覆滿岩漿/緩緩匯合/以為遺棄了鄉音/家院前小徑/婉拒過無數鞋印/如今一步一步/被乾草拾回」,讓我感受到艾略特的詩句部分上應該不是這種感受。除此之外,如同羅智成老師所說,有些繪畫與畫家不是那麼廣為人知,所以會有些隔閡。

第四屆周夢蝶詩獎決審會議於高師大舉行,左起為評審委員詩人羅智成、周夢蝶詩獎學會理事長曾進豐、詩人陳義芝、向陽。(周夢蝶詩獎學會提供)

《偶然轉身的我

陳義芝:《偶然轉身的我》作者筆調自然、溫和平順,也許是因為作者的人生經歷的關係,所以作品帶有異國元素,具有異質性迷人之處。但少數作品純度不夠,花了太多詩行,詩意卻沒有相對增強。

羅智成:《偶然轉身的我》是很浪漫而且表現十分傑出的旅遊書寫作品。我在此充分感到了閱讀的樂趣,作者以豐富的語彙、意象和情節描寫他在義大利及其它各地旅行的所見、所感、所思,從容的透過生動、精準的語言展現不同的視覺經驗,用之不竭,其實難度是很高的。所以在以視覺為主的詩裡頭,我是挑了《偶然轉身的我》,沒有挑《小遷徙》。

向陽:基本上它是旅遊詩,我可以猜想展現的是女性的旅遊觀點。或者說全球,有的地方我們去過,有的沒有去過,詩作當中有較為新鮮的視角,可能不是我們男性看到的異國的景象,我覺得這是作者的優點。

《其後》

陳義芝:首篇詩作寫得相當好、很有張力。但讀到第五首〈我作為鶴的一生〉,我自己就卡住進不去。作者一會兒要作為鶴,一會兒又藍鯨、蝦米、眼鏡蛇,讓人有分神、岔開之感。整體而言,作品有詩意,但是有點企圖跳躍,以致落地不夠精準。

羅智成:《其後》很不錯,前面那幾首詩很讓大家驚豔,但《其後》有一個小問題,體例跟主題比較不一致,落差比較大一點。也因為如此,我後來沒有再推薦他。

向陽:閱讀《其後》時,他的輯一包括相當多的文字和意象,還有某種深度在裡面,相當深刻。輯二談隔離日記、新冠肺炎的疫情,談的不只是疫情,還有人的恐慌。輯四散文詩的表現,感覺跟早年寫法不太一樣,用四段去寫,每一段都是一個故事。其寫法讓我覺得是散文詩新的表現方式。

所有獲票作品討論完畢。第二輪投票:最高五分,最低一分。不同作品不可同分。

二輪投票結果:

《國語》:10分

《小遷徙》:10分

《忐忑》:10分

《偶然轉身的我》:8分

《其後》:7分。

因《國語》、《小遷徙》、《忐忑》三件作品同分,評審決議不分名次獲獎。決審會議圓滿結束,感謝評審委員與廣大海內外投稿者的熱誠參與,為周夢蝶詩獎學會締造了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