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麟的私房選物追尋老故事

從祖父家中留下來的一只古董六抽屜小檜木櫃開始,哲學教授、作家楊凱麟踏上追尋民藝品和老家具的旅程,收藏來源遍及台灣、日本和歐洲,像是巨大的船舶探照燈、有11個可動關節的老牙科椅、老電影裡才有的立柱式轉盤電話。

 「這些東西曾經被細心珍惜,經歷的戰亂、易手,數十年、百年之後來到我手上。透過這些物品,可以看見它們背後曾經飽滿、如今卻已經消失的世界。」

祖父和小鐘的妙緣

 楊凱麟說,「只要想到每一件被珍藏的物品,都可能是一位工匠在經過多年的訓練,達到手藝巔峰的那幾年,認真創作的幾件作品之一,『限量是殘酷的』,我對這樣稀少、珍貴的事物很容易心動,腦波特別弱。」

 楊凱麟對老家具感興趣的起點,是嘉義祖父家中的一只檜木六抽小櫃。童年時,木櫃裡放的是祖父的藥包、老花眼鏡,和一只旅行用、粉餅盒大小的發條小鐘,「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去轉發條,把發條轉到斷掉,就被祖父罵。」

 長大後,高齡的祖父住在老人院,楊凱麟多年後又重返老家,帶走六抽小櫃當收藏,裡面還擺著那只發條壞掉的小鐘。他拿到跳蚤市場找師父修理,轉上發條,小鐘的指針又開始動作的時候,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告訴他祖父過世了,「他過世了,而他用的這只鐘卻又開始運作。我總覺得其中好像是有關聯的。」

物品因使用更具美感

 楊凱麟表示,他在高雄的家中擺了各式不同的20世紀初的歐美燈具、好幾張沙發,還有十幾個日本時期柑仔店有著玻璃櫃的店櫥當書櫃用,臥室裡的床鋪是傳統的四柱紅眠床。因為收藏很多早年台灣民間常見的檜木家具,家中長年散發著檜木溫和的清香,「對我而言,這些收藏要用,而不是用來觀察,物品是因為使用而具有美感。」

 在新書《發光的房間》中,楊凱麟細細寫到家中使用的燈,像是法國品牌Jielde當年是劃時代發明、有著球形關節的工業用燈,體型巨大、有七顆燈泡的法國RG烤漆廠工作燈,印著「美國軍方裝甲運輸」字樣的投射燈,「如今我們也會在Ikea等家具店看到長得很像的燈,其中的設計其實都流著早期這些經典燈具的血液。」

(中國時報/許文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