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成為芭蕾代名詞,倨傲國際舞壇200年的祕密竟然是……

芭蕾,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以結合戲劇、音樂、雜耍等表演形式,到法國宮廷芭蕾,到全球熱演,已成為人類表演藝術中的一門「顯學」。學習與欣賞的人口眾多,超越種族與國籍的界限。俄國的馬林斯基芭蕾舞團以擁有兩百多年的聖彼得堡古典芭蕾學派自豪,這是全世界除了丹麥芭蕾舞學派之外,唯一沒有中斷的悠久芭蕾舞學派。

■ 文/Performance編輯部│圖片/牛耳藝術

跨越兩個百年的優雅榮光

馬林斯基芭蕾舞團這種把力與美、優雅與狂野、運動與舞蹈結合成最完美、平衡的古老藝術型式,在近代多變的政局下,是少數沒有因為時代、政治、戰亂和經濟衝擊,而失去其悠久的訓練方式和崇高美感標準的珍貴寶物。

跨越兩世紀的光榮傳統,要從1703年說起。當年彼得大帝建城聖彼得堡,這座帝俄時代的首都興起了人文薈萃的繁榮景象。俄國皇室與上流社會們對於法國、義大利的芭蕾舞這樣優雅美麗的娛樂相當欽羨;1738年,彼得大帝的姪女 – 安娜女皇邀請法國舞蹈家蘭德 (Lande) 至聖彼得堡教授芭蕾。更在冬宮設立「帝國芭蕾學校」。

當時所有的學生都是沙皇王室侍從或者僕人的小孩,學習到了某個程度,還煞有其事組成了「帝國芭蕾舞團」。到了凱薩琳大帝,熱愛藝術的她禮聘義大利舞蹈家勒畢克、安吉里翁尼到聖彼得堡,1783年更頒布了「帝國法令」,有系統地推廣芭蕾。把原來藏宮中的帝國芭蕾舞團遷移至卡胡賽廣場,興建卡梅里劇院讓舞團駐場。但此劇院已經因大火燒毀,原址上又蓋了大劇院。

熱愛芭蕾的精神延續到沙皇保羅二世,他邀請了法國舞蹈家狄德羅,在狄德羅的教導下,帝國芭蕾舞團開始嶄露頭角,在歐洲芭蕾舞界開始打響名號。狄德羅同時也為19世紀上半葉的俄國芭蕾奠定了風格。1836年帝國芭蕾舞團遷至戲劇街,芭蕾舞者不再僅限為王室僕人。

沙皇提供獎學金,許多貧苦人家把有舞蹈天分的孩子送到這裡習藝。入學標準極為嚴苛,年齡不能超過8歲,身材比例、體能與外型絕對要是人上人。聖彼得堡藝文氣息持續提升,1860年建築師阿伯特卡沃斯設計的馬林斯基劇院落成,同年10月2日以葛令卡的《為沙皇獻身》隆重開幕,26年後,聖彼得堡音樂院與帝國芭蕾舞團遷移至此。從此馬林斯基劇院躍升為俄國最重要的表演藝術殿堂。

從帝國芭蕾舞團到馬林斯基

俄國表演藝術的發展歷史與政治息息相關,藝術團體名稱隨政治更迭可說是司空見慣。馬林斯基劇院的名稱從單純的「馬林斯基」,到「國立馬林斯基劇院」、「國立歌劇暨芭蕾學院」,或者的「基洛夫芭蕾舞團」,一直到今天的「馬林斯基劇院」,神秘的政治操作或者任何更動都沒有影響這顆皇冠上的寶石,仍然享譽全球,光彩奪目。值得一提的,世人最為熟悉的「基洛夫芭蕾舞團」,其實是1935年,蘇聯政府為了紀念遭刺殺的共黨第一書記謝爾蓋.基洛夫,而下令當時稱為蘇維埃芭蕾舞團的馬林斯基改名為基洛夫,直到1911年蘇聯解體後,才恢復舊名。

三傑共創俄國芭蕾歷史

一頁頁的光榮歷史,寫成馬林斯基精彩的芭蕾神話。馬林斯基芭蕾今日的成就奠基在19世紀上半葉的法國舞蹈家狄德羅,另外有兩位不可不提的人物;「古典芭蕾之父」編舞家裴迪巴 (Marius Petipa),與俄國芭蕾教育之母瓦加諾娃 (A. Vaganova),若說他們共同創造了俄國芭蕾歷史,絕對不為過。

1847年,法國舞蹈家裴迪巴遠赴聖彼得堡教授芭蕾,長達41年的教育生涯,將舞團帶至表演藝術的巔峰。今日觀眾最為期待的男女雙人舞標準模式,便是由他創立。裴迪巴也大力倡導芭蕾與大型管弦樂團結合的表演形式,場面壯觀、伴奏磅礡。因為這樣的變革,芭蕾舞劇才在表演藝術上站穩了獨立的地位。裴迪巴為帝國芭蕾舞團編了54齣芭蕾舞劇,當中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舞作就是出自他手,例如《天鵝湖》、《唐吉軻德》、《雷夢達》、《胡桃鉗》、《睡美人》等等。

而舞蹈學校的教育更是舉足輕重,瓦加諾娃建立的芭蕾舞教學系統從20世紀初直至今日仍有顯著影響,瓦加諾娃對俄國芭蕾教育的貢獻功不可沒。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出生於1879年,舞蹈生涯橫跨帝俄與蘇維埃時代。瓦加諾娃之所以有機會接觸舞蹈就是因為他的父親曾在馬林斯基劇院擔任守門工作。她曾經在帝國芭蕾學校追隨伊凡諾夫、尼可萊斯勒加等名師,畢業後順利加入帝國芭蕾舞團。

舞台上掌聲的榮耀不比她對教育的熱情,瓦加諾娃鑽研了法國、義大利等芭蕾強國的教學資料,融入適合俄國芭蕾的特長,研發出一套獨特的教學系統。1919年,她先在一所私立學校教舞,1921年轉為政府培育人才。20世紀上半葉的芭蕾舞星,幾乎都出自於她的門下。蘇聯政府也曾有一度將基洛夫芭蕾學校冠上她的名字,表彰她的卓越貢獻。

主導世界芭蕾舞壇

馬林斯基芭蕾舞團歷代的芭蕾舞者,更都是在芭蕾舞史上呼風喚雨、赫赫有名的一時之選,包括早年以「垂死的天鵝」(The Dying Swan)舞碼聞名全球的芭蕾女伶帕芙洛娃(Anna Pavlova)、20世紀初與迪亞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在巴黎共創輝煌歷史的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日後投奔自由、在西方叱吒風雲的首席男舞者兼編舞家紐瑞耶夫(Rudolf Nureyev)和巴瑞辛尼可夫(Mikhail Baryshnikov)、早年在迪亞基列夫的俄國芭蕾舞團(Ballet Russes),後來自創舞團,日後成為紐約市立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前身的編舞家巴蘭欽(Georg Balanchine),編舞家佛金(Michel Forkine)等人,可以說主導了20世紀和其後的芭蕾重要曲目的名家,都來自馬林斯基。

馬林斯基不僅是培育芭蕾舞人才的搖籃,更是世界芭蕾舞壇的推手。這些名家又分別編出了同時影響西方音樂史和芭蕾舞史、繪畫史的重要舞碼,從尼金斯基為德布西首演的《牧神的午后》(L’apres-midi d’un faune)、為史特拉汶斯基首演的《春之祭》(Le Sscre du Printemps)、佛金為史特拉汶斯基編的《火鳥》(The Firebird)、為拉威爾編的《達芙妮與克羅埃》(Daphnis et Chloe)、由裴迪巴委託柴可夫斯基創作的三大芭蕾舞劇、以蕭邦音樂由葛拉佐諾夫(Glazunov) 配器編寫成的《仙女》(Chopiniana, Les Sylphides)、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Scheherazade)、《彼得羅希卡》(Petrushka)等劇,無不出自該劇院名家之手。

芭蕾王者

不過近年來,馬林斯基芭蕾舞團也開始意識到外界芭蕾舞壇的變化,從1980年代起,就開始逐步引進西方舞碼,他們尤其著重的是和他們源出一家的巴蘭欽的舞碼,巴蘭欽的舞碼很多都由紐約市立芭蕾完整保存,但馬林斯基方面在引進他的舞碼時,並不延用巴蘭欽的技巧,而是採用馬林斯基舞團的傳統技巧和審美觀在跳這些西方舞碼。

90年代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在演繹巴蘭欽等西方舞碼時開始懂得深入到編舞的挪用和吸收,逐漸懂得放棄自己馬林斯基的傳統訓練。但一直到1998年他們才真的自認掌握到巴蘭欽舞碼和編舞的精髓,也讓他們有自信能夠在現代舞碼上與西方頂尖舞團一較高下。這前後15年的蛻變,是馬林斯基舞團相當自豪的地方,也讓我們看到一個可以抱著兩百年傳統舞碼自豪的舞團,卻還是懂得以他山之石以讓自己進步的態度。

│PROGRAM│

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暨交響樂團
《天鵝湖》全本三幕
藝術暨行政總監:瓦列里·葛濟夫
芭蕾總監:尤里·法蒂夫
指揮:亞歷克謝.列普尼可夫

臺北國家戲劇院
7/18 (四) 19:30
7/19 (五) 19:30
7/20 (六) 14:00 / 19:30

5/9(四)中午12點會員預購啟售 ➤ https://bit.ly/2DK5j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