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建議】不斷寫、不斷修改,是讓作品愈來愈好的不二法門

「不管經歷多少變化,文學位階依然是最高的,時報文學獎也始終是位階最高的。」作家、此次擔任時報文學獎散文組評審的平路如是說。第39屆時報文學獎頒獎典禮上,包括平路、焦桐、季季等,都對此獎項對台灣文壇的意義,深表肯定。(李怡芸/台北報導,攝影/陳信翰)

平路指出,時報文學獎至今已是第39屆,「這些年來,不論時代變遷、社會紛擾、政治歧異、社會意識形態不同,但文學在我們心中的位階依然是最高的,始終如一。」且在她今年的評審過程中,特別感受到獎項「比以前有更多創意,和新世代有更多連結」。今年投稿的散文作品,她指出不論文字密度、題材多元都堪稱高峰。

焦桐鼓勵年輕好手透過書寫參與實踐。(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新詩組評審焦桐指出,此次評選著重於情詩,是在各文學獎中很少看到的作法,來稿多達300多件,「投稿作品,每個我都希望是我寫的」,焦桐指來稿作品都十分優秀,因此只能選出3件得獎作品實有遺珠之憾,但他尤其表示「想對落選者致敬,感謝這些好作品,給予我美好的閱讀經驗。」

季季期許,每位寫作者都能像葉老所說的牛,「只知道低頭犁田」。(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對時報文學獎同樣情感深厚的季季表示,自己寫作的年代或許未能參與文學獎,但一直擔任幕後推手,至今在台灣各大文學獎擔任評審已42年,她表示此次評審過程中的發現,首先是看到許多得大獎的人,後來就淡出了,「反而是得小獎的作者,慢慢成長就得了大獎。」

平路說,她覺得作者和讀者之間,像是有一條「隱形的連線」。(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季季特別感慨:「文學是一條很長遠的路」,一如時報文學獎走到今日,讓文壇諸多重要作家得以因文學而相遇、相聚。她也特別提示年輕寫作者「文本永遠在創造中」,不斷寫、不斷修改,是讓作品愈來愈好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