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應是自內而外的,無論是從身體、生長環境、靈魂深處發展出來的都好,這種由內而外的詩質特別重要;
其次、詩的創作對於語言文字要絕對珍惜,由此也往往可見作者對於生命、事物的珍惜態度
用腦寫,用心出發 ⊙王妙如/記錄整理
本屆時報文學獎新詩類共收到海內外來稿三一二件作品。
初審由羅任玲、鍾喬、陳煌、劉洪順、路寒袖、焦桐等五位委員擔任,選出五十五件作品
(國內四十四件、美國兩件、馬來西亞兩件、大陸七件)晉入複審;
複審由楊澤、陳義芝、初安民、向陽、陳黎等五位委員審閱,選出十二件作品
(國內七件、美國兩件、馬來西亞一件、大陸兩件)晉入決審。
決審會議於九月二日下午四時假「德也茶喫」茶藝館舉行,
由席慕蓉、鄭愁予、李魁賢、鄭樹森、陳長房等五位決審委員組成,本報副總編輯兼人間副刊主任楊澤擔任主席。
決審委員針對晉入決審的〈音樂〉、
〈狩獵〉、
〈一個語詞──有悼〉、
〈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
〈父親的年代〉、
〈家庭〉、
〈甲必丹〉、
〈阿櫓妲山坡上獨歌〉、
〈海岸山脈老人的皺紋──一些關於平埔族大庄事件田野調查者的記載〉、
〈景色與情節〉、
〈獨立日〉、
〈伊能再踏查〉等十二篇作品進行投票、討論。
●評審標準
鄭樹森:我的評審標準有三點,由小到大來說:第一、以近年來自己所見的華文詩,較有突破者來做衡量標準;
第二、以自己所認識的整個二十世紀新詩的發展作個衡量;第三、以西方現代詩的發展作大的背景參考、衡量。
這次參賽作品中,〈一個語詞──有悼〉、〈獨立日〉、〈景色與情節〉等都是很不錯的作品。
〈一個語詞──有悼〉這首詩十分清晰明朗,在節奏感的處理上相當用心,因為近年來新詩對音樂性的注重相對減少了,
這首詩中頗有余光中的影子,尤其是複疊片語的運用、詩行中間插入否定語加強語氣等皆是。
〈獨立日〉這首詩在素材上與〈甲必丹〉很相像,都是針對馬來亞而寫,但〈獨立日〉較集中在個人的冥思,
而非大的歷史場面的觀照,雖然詩中的歷史觀照比不上〈甲必丹〉,但作者以相當孤立的個人思考來呈現是全詩的特色。
〈景色與情節〉這首詩相當明朗、白話,甚至有點俏皮,使我想起法國二十世紀詩人賈克‧裴外明快、清晰、
透明、俏皮的寫作風格,是一首甜美的小詩。
席慕蓉:我的評審標準有二:
第一、詩應是自內而外的,無論是從身體、生長環境、靈魂深處發展出來的都好,這種由內而外的詩質特別重要;
第二、詩的創作對於語言文字要絕對珍惜,由此也往往可見作者對於生命、事物的珍惜態度。
這次參賽作品中,〈音樂〉、〈伊能再踏查〉都是不錯的作品,〈獨立日〉也是我很欣賞的一首,
因為我發現海外華人對於華文的珍惜是很令人感動的,因為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海外華人的心。
鄭愁予:我的評審標準可簡單分作兩點:
第一、我並非以自己的寫詩經驗,或對自己創作的嚴格標準來評詩。我是以讀詩、別人評詩的立場,
並進而了解詩人的性情、居住環境,及使用的手法,判斷是否為寫詩者自己標準下所能完成的作品;
第二、如果屬於創新之作,是前人所無的手法,我是會給予相當鼓勵性的認可。簡言之,我並不以自己的經驗,
或知名詩人的經驗為標準,完全視作者本身的條件而定的。
在這些參賽作品中,〈父親的年代〉、
〈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甲必丹〉、〈獨立日〉、〈海岸山脈老人的皺紋──
一些關於平埔族大庄事件田野調查者的記載〉等五篇都是很不錯的作品,其中尤以〈父親的年代〉這首詩寫得最好,
其次,〈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也很不錯,這兩首詩正好代表台灣青年兩種不同的關懷。
〈獨立日〉和〈甲必丹〉這兩首詩的素材相近,尤其〈甲必丹〉這首詩有個中心焦點,從頭到尾貫徹到底,
不曾離開主題,也沒有任何的堆積感。〈海岸山脈老人的皺紋──一些關於平埔族大庄事件田野調查者的記載〉
這首詩用一個大環境、海岸山脈為背景,意象與要表達的思想、事件配合得極有情趣,雖然有些流行的輕佻,
但能表達出沈重的內涵。可惜第二節不如第一節,作者顯然不能更精確的掌握嘲諷性中悲劇性的本質,
詩的最後用了「狠」的字來形容當時的統治者,但因語言運用得不好,並不能增加其效用。
李魁賢:我讀詩和寫詩時的心情頗有類似性,常常要求是否能產生意外或驚奇的效果,我較放任自己以直覺去讀詩,
如果有意外的作品打動我心時,我再進一步去注意是否寫出一些新意。此外,我也會和作者的創作過程作比較,
看看是否有新的創作出現。然而,由於文學獎的評審過程並不知作者為誰,因此我是以作品的個體性來衡量,
進而考慮作者的文字控制力,是否恰到好處。
在這次的評審中,我發現真正打動我心的作品並不多,我常希望作者是用心去寫詩,而非用腦筋去寫詩,
我較強調感性的重要性,而非知性,即使要表現知性,也要以感性的手法去表現。在這次的參賽作品中,
用腦筋的作品太多,而真正用心去寫的太少。這次的作品有兩大主題,一個是以馬華為創作背景,
一個是以原住民為創作背景。正如剛才幾位評審的看法,〈獨立日〉和〈甲必丹〉是具有類似性的,
但我覺得〈獨立日〉更具獨特性,詩中對於獨立日前後的對照、情景的對照,而產生對預期效果的反逆,
這首詩在這部分的處理很特殊。這種對比寫法在第三世界屢見,例如印度詩作對於原先期待的落空的對比
會有很強烈的表現。此外,像〈狩獵〉、〈海岸山脈老人的皺紋──一些關於平埔族大庄事件田野調查者的記載〉
等作品對於追求原住民存在場所及立足點的探討也是頗具特色的作品。
陳長房:根據我讀詩的經驗,如果第一次讀不懂的作品,我會覺得或許是自己學養、經驗不足,會嘗試第二次的閱讀,
如果到第三次仍讀不通的話,我便會放棄,因為無法自圓其說。因此我對於章法、結構,及詩的貫穿方法會較為留意閱讀。
另外,對於能將習以為常的語言創新、具備鑄造新詞功力的作品我也較為欣賞。
〈父親的年代〉、〈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還算是不錯的作品,尤其是〈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
這首詩,我第一次並讀不出作品的含意,後來才漸漸發現以旅行貫穿整首詩也是很有趣的作法。
而〈阿櫓妲山坡上獨歌〉則是很樸實的一首詩,希望人可以除掉怨悔,迎接幸福,最後以生命換取無悔的追求,
節奏非常抒情。
■第一次投票(由決審委員各圈選二篇再行討論):
得一票者:〈音樂〉(席慕蓉)
〈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鄭愁予)
〈父親的年代〉(鄭愁予)
得兩票者:〈甲必丹〉(鄭樹森、陳長房)
〈伊能再踏查〉(席慕蓉、李魁賢)
得三票者:〈狩獵〉(鄭樹森、李魁賢、陳長房)
△一票的討論
●〈音樂〉
席慕蓉:這首詩一如標題〈音樂〉一樣,彷彿音樂在黑暗中穿行,像水一般的質地,沒有阻礙,
雖是沒有阻礙,但裡面帶了許多東西,雖是黑暗,但其中仍可反省許多事物,讓人有新感覺在其中。
雖部分顯得較瑣碎、勉強,但細讀會發現有很多好段落,音樂性是其主題,但暗藏的卻是生命循環的過程。
鄭愁予:這篇作品顯然有企圖心,欲以音樂為引子,將生命的本體──生與死/存在與消亡呈現出來,
全篇浮泛著悲劇感,但一開始,音樂這一暗喻便產生歧義,使「音樂」的功能模糊。作者顯然是功力不足,
許多意象失去應有的作用,雖然不是雜湊,但都是補綴。
鄭樹森:這首詩的意象濃密,時見新意,但意象發生呼應性及連貫性的問題,
像第二行「旋律是一條街」和第一行「像水一樣的質地」,產生不連貫的邏輯問題。
其次,詩的整體在推展上頗晦澀,不易理解。再者,詩共分五段,每段首句的上半頗為突兀,
有企圖製造「待續句」之感,但實質上卻又不然,詩題是音樂,但音樂性卻又經營不出。最後,詩的「主題」也頗為朦朧。
●〈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
鄭愁予:這首詩是一篇很可愛的回憶,充滿旅行的喜悅,趣味超過所謂「中西對比」的意義,
詩中多處是上為西班牙的意象,下為台灣的意象。語言十分乾淨,多少反映台灣時尚青年的自助旅行,
且是文化性質的旅行。詩中有知識性,有許多歷史上的典故所造成的趣味,如吉普賽和猶太人的典故,
完全符合歷史。凡有洋文處(譯音)都是構成西班牙文明中最主要的元素。這首詩經營得很好,
很難找敗筆,花了許多心思,而非拼湊。
陳長房:除了剛才提到旅行的貫穿之外,古今也是交叉出現的,詩中往往寓古於今,
如歷史與現實、政治與俗世、高雅與媚俗、西班牙與台灣、十字劍與番刀等等對立的意象都是極為特殊、用心的。
●〈父親的年代〉
鄭愁予:我曾將這篇與〈海岸山脈老人的皺紋──一些關於平埔族大庄事件田野調查者的記載〉相比,
發現〈父親的年代〉這篇好得多。全篇雖是一段「史實」的敘述,但詩的諸元素(如意象、暗喻、音樂性、
節奏感、音樂的安排等等)仍健在。明喻雖然多,但對於一首五十行的長詩則不可挑剔。
鄭愁予:在這一次許多篇的敘述詩中,這一篇確能發揮功能。除了一些成語(如:耳濡目染)顯得凡俗之外,
並無敗劣的句子。詩題雖是「父親的年代」,其實應是「貧農的年代」,這也與其他的作品不同,
用很有技巧的一個單家的方式反映整體社會中主要的現象,也是文學的使命之一。如果有更多的人物穿插進去,
這篇詩也可以拍成電影。詩中也有一些很好的暗喻,如「枝仔冰想起陽光就會哭泣/攤販車不置一詞。
它愈來愈像一塊橡皮擦/擦去父親的歲月擦出故鄉的遺址;」全詩平平實實的,切合詩的主題與應有的風格。
陳長房:全詩在架構上頗像台灣經濟從農業到工業的進程,也是人物的成長經驗,作者以史詩的方式鋪述,
意象的串連從竹蜻蜓到直升機的螺旋槳,也正是從農業到工業化,情感也從純樸、羞澀到都會年代的驚惶、情怯。
△兩票的討論
●〈甲必丹〉
鄭樹森:這次有兩篇寫馬來歷史的詩作,但這首詩比起〈獨立日〉來好得多,近年的敘事詩
(尤其是參加徵文比賽的作品)往往是系列詩或組詩。本詩雖然五節各有標題,但都是連貫互扣,完整呈現。
詩從個人應考、面對歷史考試開始,以主觀感受開展,鋪陳為對過去的歷史(即所謂客觀事實)的省思,
在主客之間的均衡,在抒情與反省之間的調控都非常穩健。
席慕蓉:我覺得〈獨立日〉比〈甲必丹〉好,因為詩質較為豐富,〈甲必丹〉過於整齊、直接,少了一點空間。
李魁賢:這篇屬參賽作品中較講究結構的,作者相當認真的處理這個題材,
但我覺得作者用了許多腦筋、知識去寫詩,破壞了整體的氣氛。
鄭樹森:我回應席慕蓉的意見,〈獨立日〉的意象雖集中濃密,但對歷史的反映是非常個人的,屬於抒情性的反映;
而〈甲必丹〉對歷史採取有距離的態度,在主客觀的歷史間,拉出一個更大、後設思考的問題,思考性較大。
●〈伊能再踏查〉
李魁賢:全詩的流動性、結構較為清晰,絲毫不顯複雜,閱讀上沒有太多的阻力,
極易跟隨作者的引導進行閱讀,表現上十分順理成章。
席慕蓉:這首詩寫得不錯,清楚明白卻有詩意,詩在最末將「睡眠的部落」一一寫出,我在細讀時,
發現這些都好厚實、動人。
鄭樹森:這首詩的題材相當有新意,素材上是值得鼓勵。然而全詩以白描直述為主,欠缺張力,
整體的語言也較平淡,即然是「踏查」,也可視作歷史的重新書寫,相形之下,反思的部分較為缺少。
鄭愁予:全篇作品將許多材料嵌入,自始至終作者花費了許多能量企圖將一個訊息表達出來。
但語言、節奏略嫌呆板,敘述性長詩應有事件經緯其中,這首詩只作到一部分。此外,地名的引述也是好的,
但須有脈絡可循,構成歷史感,這點在詩中是模糊的。年代也是如此,第二段的前三行「百年前的筆記本」
應提出作副標題,否則致使詩結構的支離,詩後地名的羅列是感性的,也有一種音律的美。
△三票的討論
●〈狩獵〉
鄭樹森:這首詩的主題相當清楚,寫藝術創作的心靈、心態,素材雖無新意,
但整首詩以大量比喻推展「創作如狩獵」的主題;比喻及比喻中的意象相當均衡細緻,互相連貫,層層漸進,
十分完整。此外,全詩雖不以音樂性見稱,但「待續句」的處理頗為老練,尤其第五段幾乎為一句連綿而下。
李魁賢:這首詩看似簡單,但其中包含複雜,表面上為狩獵,但所追求的是狩獵而已,
也追求了歷史的原點、宇宙的真理。詩的每一段落都有破敗幻滅的意象存在,但後面又有新的期待、發現呈現出來,
詩本身雖有挫折感,但不悲觀,仍樂觀、認真在期待。雖不是明寫台灣原住民,但仍有描寫原住民的痕跡、背景存在。
陳長房:全詩的音樂性與及結構相當整齊,所鋪陳的其實就是人生,希望透過獵人的印記,穿越小徑,
找到走出森林的一條路,最後結束處是希望透過文字之火,燃燒生命,開啟靈魂的昇華。
鄭愁予:「狩獵」在整首詩中只有一個大暗喻,其實作者的野心是在文字中追尋一個真理。
然而,卻始終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這是一首敘說性重的詩,免不了鋪陳,因此更應前後一致掌握意象的衍生,
一開始便以「假定」為全篇立下規範,劃定空間,所以後續的暗喻有的可取,有的則相當令人質疑,
如最末的「引我走離整篇起伏不平的月球」、「迎向一顆永不可能隕落的恆星」等,此外,
像「第十一章第廿三節的第八與第九行之間」也是使讀者在閱讀時產生疑問的部分,整體而言,作品的失敗處多於作者的野心。
■第二次投票:
(由決審委員各圈選三篇,得票數較高之前五名入圍)
評審結果共計有〈父親的年代〉、〈甲必丹〉、〈狩獵〉、〈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伊能再踏查〉等五篇作品入圍。
(編輯附記:「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是先選出入圍作品,然後於頒獎典禮當天揭曉得獎名單;和其他各屆於決審會議中即選出得獎者,形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