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時報文學獎散文決審會議記錄

散文能不能做為一個文類/如果能做為
一個文類,它的特色在那裡?跟詩、小說有什麼不同?

在雋思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劉婉俐/記錄整理

 

日期:八十六年九月八日下午四時

地點:「德也茶喫」茶藝館

主席:楊澤

決審委員:逯耀東、黃碧端、陳萬益、隱地、莊信正

 

今年時報文學獎散文類的徵文共計收件一百二十篇:國內一百一十篇、大陸四篇、海外六篇(美國五篇、德國一篇),
經三組初審委員蕭淑芳、凌拂、鄭美里、馮景青、柯翠芬、陳煌評選後,有三十九篇進入複審。
複審委員為阿盛、吳鳴、陳黎、莊裕安、許悔之,複審結果有十二篇進入決審,
分別是〈不是說好要一起努力的嗎〉、
〈一天中的印象〉、
〈火鳥〉、
〈追夢者〉、
〈養神〉、
〈傷逝〉、
〈垂釣睡眠〉、
〈躲雨〉、
〈夜歸的男人在駭怕〉、
〈紅土山城〉、
〈迷魂〉、
〈屋〉。
投票前,決審委員各自陳述評審標準。

  • 評審標準

逯耀東:我欣賞的文章是能一口氣念下去而不放下來的,感覺很順暢,而且文章不是用「說」的,
是用「表現」的,最好是「有我而不見我,而我在其中」。

黃碧端:對於一個文學獎來說,我希望至少要有一點純散文的成分,固然可以敘事、議論,但是如果不像
有要寫一篇散文的動機,我的考慮就會比較保留一點。因此在評審的時候,我會先看看作品裡散文的質地
夠不夠,文字上是不是沒有大的瑕疵;在創作的動機上,它是不是要寫成一篇好散文;其次,就像逯老師
說的一樣,要讀得下去。散文感情固然很強,可是讀不下去,像是囈語式的獨白,這幾年好像滿多的,也
許就不需要再鼓勵了。特別是那種獨白性太強烈,而看不出明確主旨的,我就不會給它太高的分數。

陳萬益:這幾年我在大學裡講授散文,常常會思考一個問題:「散文能不能做為一個文類/如果能做為
一個文類,它的特色在那裡?跟詩、小說有什麼不同?」在台灣,對散文的理論與批評相當不足,西方基
本上也不把散文當成像詩、小說那般地給予重視,倒是這幾年在大陸有一股散文熱的出現。對於散文的名
詞界定,也有各種的說法,比較傳統的像隨筆、小品文,這是新學以後受到西方蒙田、培根的影響,比較
偏議論的性質。大陸這幾年的隨筆熱,基本上也是比較偏說理、議論性質的,裡面多少會呈現出作者知識
的廣博、推理邏輯的嚴謹,可以給讀者一種智性的感覺。另一方面,大陸也有人主張所謂的純散文、藝術
散文,認為應該以文類的思考來建立散文的獨特美學,也有這樣的傾向。從這次參選作品整體地來看,比
較不是前一類的隨筆性質,而是傾向後一類純散文或藝術散文的路線。從這部分看,就會牽涉到題材的
問題,散文的題材實在是太多、太廣了,任何人都可以寫,加上重複性非常高,因此就要看它是否有新意
、有突出的特點,或有獨特的構思,在遣詞、用字上有特殊之處。

隱地:我自己因為從事出版工作,必須看很多稿件,一直看、一直看的結果,現在我都覺得比較喜歡去
聽音樂、看繪畫了。早期文字給我們那種溫暖和愛的感覺,現在都被顛覆掉了,反而要透過文字來表現冷
漠與疏離;我覺得醜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不需要再經由文字赤裸裸地把它描繪出來,所以現在我越發覺
得能還散文最原始的、感動人心樣貌的作品,我會比較喜歡。

莊信正:散文對語言的講究,應該是僅次於詩;文字關一過,就要看表現的手法,怎樣有藝術性,內容
方面要有點思想性和情趣,使讀者有一種共鳴、回應,語言性、藝術性、思想性之外,就像隱地講的,能
不能感人很重要,能夠被它打動,我想是選散文的一個標準。

■第一次投票(不計名次,由決審委員各自圈選三篇):

得一票者:

〈追夢者〉(逯)

〈養神〉(隱)

〈迷魂〉(黃)

〈塵〉(陳)

得二票者:

〈火鳥〉(陳、逯)

〈躲雨〉(黃、莊)

得三票者:

〈一天中的印象〉(逯、隱、莊)

得四票者:

〈垂釣睡眠〉(陳、隱、黃、莊)

△一票的討論

  • 〈追夢者〉

逯耀東:〈追夢者〉描繪人物性格、刻劃人性,在一部電影拍攝的空檔,作者從想像的光影交接之間退出
來,回到現實的世界,看到周遭的工作人員,體會到他們對理想、夢想的執著。這批人都是二、三十歲的年
輕人,他們把自己的夢和理想都寄託在這裡,這個夢也代表著人生追夢的某個階段,可能這就是主題的所在。
在短短的三、四千字裡,寫了幾個人物:美工小林、編劇小魏、音樂阿蘇以及作者自己,作者自己還是個導
演;這些人來自不同的環境,個性刻劃得非常清楚,好像是電影的重疊場景,再用分鏡一一地描繪出來,乾
淨俐落。文章中間,又穿插著一場雷雨,因為這場雷雨而感受到一種洗禮、震撼,突然感悟到人與人之間的
關懷、悲憫的感情,使他們凝聚在一起。這是一篇非常完整也很動人的散文。

莊信正:文字很順,可以說是文從字順,可是偶爾有點堆砌。文字修養是有,但也許可以再簡練一些。帶
著集體的、立志的味道,完成了他們了不起的任務,可是講得有點顯露,缺少了那麼一點蘊藉,可以稍微再含蓄一下。

隱地:〈追夢者〉的人物其實在台灣很普遍,現在台灣有些現象很奇怪,國片相當不景氣,幾乎沒人看,
可是做電影夢的年輕人非常多,有些甚至完全不在乎將來有沒有出路、也不管收入,就是非常迷戀影像。
所以文中幾個年輕人的心聲,倒是代表了台灣近來相當多年輕孩子的想法。我沒有選它,是因為全篇的凝聚力不夠。

陳萬益:這篇作品在結構上有它的特色,基本上是以導演的觀點,來看拍片現場和他一樣的追夢者。敘述
上,是以直線式的思惟,但有一個外在的大背景,所以有漸序性的結構,使它不會單調。讀完之後對現在台
灣新人類的追求,也不會感到失望,因為一般對新人類的評價都是負面的,現在知道有這麼多的追夢者,其
實是滿可愛的。但是它的名字沒有很突出的地方,甚至有小缺點,如剛剛莊先生提到的。另外,我發現這次
有很多篇都有錯別字的情形。

黃碧端:現在年輕一輩的藝文青年,很容易走兩個極端:一個是不知道在講什麼:另一個是很明確,但文
字上不夠講究、不太細膩,可能跟閱讀經驗有關係。這篇是屬於後面這一類,裡面有一種理想性,使作者常
會跑出來說教,這位作者很喜歡說教,很喜歡去解釋筆下人物行為的意義,無論內心具有多麼難得的情操,
也要能夠整合出一個美感。我沒有選它的最大理由,是他沒辦法以散文的質地,來呈現想要講的話,缺乏一
種蘊藉的美感。

  • 〈養神〉

隱地:作者提到家中有座木雕神像,擺在類似小閣樓的地方,每天看著、看著,時間久了,好像跟木頭神
像成為家人了,彷彿他在做什麼事、有什麼心事,木雕神像都知道似的。裡面也傳達了他哥哥的觀點,他哥
哥喜歡求神問卜,後來家中發生了事故,哥哥責怪神像,甚至要把神像丟掉。表現出中國人對神像的愛恨看
法,滿有人性的感情和溫暖。

莊信正:文字很老練,寫得滿從容、滿有情趣的。但在用字上卻也比較累贅些,或有相近、重複的用語;
有時候的推理,也稍嫌累贅。整體上不錯,我沒有什麼反對的。

逯耀東:除了文字像煮飯夾著點生米外,通篇倒是非常流暢,但是我一路讀下來,卻沒辦法跟著它走,到
了某種程度之後,就停了下來了。當然裡面還有一些心理的轉變。頭一段和結尾描寫得很可愛,中間有些轉
折的地方不太順暢。

黃碧端:滿有巧思的一篇,題目就取得很巧,用平常的詞彙來講不一樣的事情。行文也相當特殊。缺點是
有一點累贅,以第二人稱的方式來寫,顯得很囉唆的樣子;再來是段落的轉接,有時候痕跡比較明顯些。不
過整體來講,是滿好的一篇。

陳萬益:初閱讀時,從開始的我,到第三段突然了出現一個「你」,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可是重頭
再讀過一遍,又發現有它轉折的設計。從題目到整個對於木頭神像的對話,這樣的設計是相當細緻、吸引人
的。它的缺點,就像莊先生提到的,有文字上的問題,幾個小地方有重複與不連貫的情形,通篇也常出現「
你記得嗎?」好像太囉唆了一點。其實是滿有野心的一篇文章,一方面要提到個人信仰的問題,同時也要提
到神明與家族史的關係,野心相當大,可惜寫得不夠深刻、不夠具體。

  • 〈迷魂〉

黃碧端:明顯的缺點,就是段落的轉折相當曖昧、模糊。但它也有相當突出的地方,就是主題「迷魂」的
設計:講一個行路的人走得快了,停下來等他的靈魂追上來,以這主題做線索,去串連很多不同的敘事內容
。比如說一個在台北、一個在香港,好像在異鄉等待疑惑的靈魂;比如說去學畫,以新的行事方向,讓她的
靈魂歸隊;甚至於看到木乃伊,覺得是軀體在那裡,但靈魂還沒有到來的一個心情,這些都有相當巧妙的思
考線索,整篇在文字上來講,相當有創意、有巧思。

陳萬益:就像組詩有共同的主題,或匯集成一個總的、完整的印象。這篇散文集合幾個散文為一組,主
題是靈魂在後追趕軀體。可是時間、空間連不起來,如果說有內在理路可以串連的話,結構上還撐得起來,
讓讀者可以有一個總的、具體的把握。

隱地:本篇文前引的一段話,出自電影「雲端上的情與欲」,我極喜歡這部電影,卻沒有圈選本篇的原因
,是它故作文藝氣氛的文字,現在很多,可以說是變了一種流行了,就一個作家的獨創性來看,缺少特色,
處處有模仿的痕跡。

莊信正:第一段的最後,使我想起《傾城之戀》,第三段很明顯地是寫《金鎖記》裡七巧的晚年,句子好
像都沒變。我看這個人受張愛玲的影響滿大,倒不一定是不好,關於日本的部分寫得很好,有三個片段很感
人,一種懷鄉的味道。

莊信正:文字方面大體上沒有問題,偶爾不夠準確,如提到「畫室裡人煙稀少」,如果不是反諷的話,說
畫室裡人煙稀少好像有點不妥;在咖啡館裡突然提到善男信女,我也看不出有反諷的意味。不過,也有很不
錯的句子,如提到月亮照著荒城的那一段。

逯耀東:我對這篇產生的問題,和陳先生說的一樣,對時空的交換沒辦法掌握,到底要表現什麼?不清楚,所以沒有選它。

  • 〈屋〉

陳萬益:從文字上來看純粹是白描,比較精確的白描,寫一棟日式房子和院子,院子裡面有樹、長了雜草。
從日式房子的建築先鋪水泥、磚疊起來、再蓋木頭的過程,到屋頂的三角空間,都很細緻地記錄、描繪下來。
至於跟房子相關的人生活,也都有很精細的描寫。裡面也提到後來的人,想把老鼠的出路孔堵起來,可能造成
生態上的不平衡,使房子會養了很多蟑螂、木頭會腐朽等等,描繪得同樣仔細、正確。從某個觀點看,其實也
是傷逝,對傳統物質的建築在現代文明快速發展後,終於還是會被毀掉的一種傷逝。但是它沒有太多情感上的
渲染,只是一種精細的白描,替台灣的日式房子留下一個記錄,讓不知道或沒有住過的人,從它的描述上,也
能感受到一種趣味。

黃碧端:讀起來很順暢,而且作者顯然對這棟房子有長期且深厚的感情,寫出一種滄桑。比較不足的地方,是
看不出明確的主題,好像一直在那裡敘述,因此有囉唆感。假如這樣的屋子,是小說裡的背景,在小說的片段中
要把這個屋子好好描述,這樣的寫法是很好的,但是在這裡欠缺了獨立的意義;不知道為什麼寫這麼多,卻沒有
把一個主旨和重點寫出來,雖然讀起來很有趣。

逯耀東:是有一點囉唆,好像他家裡是開藥店的,對每一種青草、草藥描寫得很詳細,什麼草治什麼病。

莊信正:這是十二篇裡,白描最從容有致的,
沒有矯揉造作,也沒有咬文嚼字,平淡而自然。其實是在寫滄桑,時間往前進,我們沒辦法擋,又因為開發的關係,
就變成大自然與開發的對立。最後在形容自然景色時,突然跳出一個建築商來,顯然是對原來自然界的懷念;而提到
的那些植物有各自的藥效,連起來又增加了對院中花草的懷念。

莊信正:我是滿喜歡這篇的,好處是平淡自然,壞處則是平淡而無奇,平淡自然是好,平淡無奇就變了成一個弱點。

隱地:只是對這棟屋子描述過來、描述過去,如果再加進一些親人或家人的部份,可讀性就更高了。文章其實不錯
,滿平實的,白描非常成功,平心而論,也是在水準之上。

陳萬益:第四頁出現了「牛們」、「楓葉們」,常常看到為了表現複數,而加了一個「們」字的情況,這實在很要命
(莊:可能要氾濫了!),不曉得要怎麼辦,這篇白描這麼好,也犯了這種毛病,應該特別提出來。

△二票的討論

  • 〈火鳥〉

逯耀東:氣勢很蓬勃,有氣勢,真正它所講的,我不一定懂,請陳先生講。

陳萬益:結合了神話和科學,裡面提到許多熱力學方面的專門術語,我們當然不懂,但是把人類破壞地球生態
的嚴重問題講出來,讀者也可以懂得。如果純粹只是科學小品,把科學知識散文化,讓讀者來閱讀的話,是另外一
種寫法。它呢,開始描述古今中外關於「火鳥」再生的神話,跟後面提到人類過度開發能源、造成溫室效應等科學
現象結合起來談,再拉回到火鳥,結構上是有它特殊的安排:一方面是敘述個人的、有關火鳥神話的美學思惟;另
一方面是現實,就是科學工作者的調查記錄,是一種交錯的結構。但在文字上有不少的缺點,譬如說用了許多長句
、喜歡用兩個字堆疊起來的詞語,在閱讀的時候相當不順暢,要憋一口很長的氣才能看下來。

莊裕安:文字方面有點文藝腔,語句上也犯了堆砌的毛病。寫的主題是地球每過多少萬年會輪迴,像鳳凰滅掉後
再從灰中重生一樣,也提到了火跟人類文明進步的關係,但我看不出有什麼太大的好處。

隱地:含有科學性知識的文章,最重要的是,寫的人要把知識融會成血肉,很自然地表現出來,讓讀的人不覺
得是在讀很深奧的知識。這點他並沒有做到,讓我沒辦法很愉快地接受。

黃碧端:在文字上很有野心,好像要寫一篇六朝駢文,所以堆砌得很厲害,用語與想像也都非常誇張。我想他
要寫的,也就是在一個寒夜,在測台北冬季溫度的分布,感覺上似乎不值得如此誇張,因為到哪幾乎都會得到類似
的效果。而有一些借來的東西,也滿牽強的,譬如引印度古詩、雲南的傳說,只是為了配合題目,甚至在凌晨四點
會突然聽到Stravinsky的《火鳥》,這都很勉強。

  • 〈躲雨〉

莊裕安:企圖心太強,好像要盡很大的力量,讓讀者或是評審感動,難免會有些堆砌,比喻有時候也不是很恰
當。我比較喜歡的地方,是它常常用一些陳腔濫調的成語,可是在前後文裡,並不感覺到陳腐,很有一點兒風致。
裡邊也很強調一正一反,說一個東西,會用另一個相反的看法來對照,有點後結構或解構主義的味道。譬如說下
雨天,雨聲讓我聽不到舒伯特;其實不是舒伯特,是雨的聲音害得我聽不出是德布西;後來又說德布西也不是,是
拉威爾。好像有好幾次在那裡說,語言不是很可靠、是多方面的、是可變的。第二頁的「字裡行間充斥著註解和附
錄」,下去又是什麼祈使句、過去完成式、情感副詞,有那麼點後結構的意味。

黃碧端:我覺得是一個詩人在試驗一篇散文,把兩個強烈的意象:躲雨和故人重逢,用非常詩化的語言編織起來
。因此,語言的巧思在很多地方都出現,其實是要寫雨的,沒想到遇到朋友「臨至相識一笑,嘩嘩然相遇」,「嘩
嘩然」寫的是雨還是人?借來用在人與人之間,有一種很意外的美感,就語言上來講,這篇散文的質地是相當突出的。

陳萬益:不只祈使句等等,它還用了很多學門的專門術語,從陌生化的理論來看,用這些專門的、抽象的術語,
可以造成一種很特殊的美感。但我們可能要檢討一下,這樣的運用是不是成功?我看了一遍又一遍,還是覺得不能
夠完全接受,但這樣的努力,我是肯定的。這樣將詞語陌生化的效果,其實是使讀者與作者產生隔離(莊:沒有
寫活!)變成在讀完後,陷在詞語裡面,而沒有一種具體的感動力。

隱地: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寫了一句話,就是「真正好的作家,都是不曾出過書的」,後面又有一句:「不曾
出過書的,不會成為好作家」。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是因為看到出過很多書的作家,他的詞句我們都熟悉了,像
這篇文字上的新鮮感,在一個成熟作家的東西裡是讀不到的,所以會覺得好的作家不應該出書。可是,它裡面又有
那麼多的問題,又讓我覺得,不曾出過書的到底還是嫩了一點。裡面有很多東西,我真是喜歡,但是又覺得不夠成熟。

逯耀東:寫兩個很久沒見的人,在雨中偶然在廊下相遇的情景,寫得非常地好。後來又寫到兩人到了咖啡館,好
像是簡媜的翻版,不過比簡媜的咖啡館清新。點點滴滴,寫來非常深刻,但是有一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

△三票的討論

  • 〈一天中的印象〉

隱地:它用一天來寫自然光景的變化、內心的想望,時間很濃縮,是一篇很好的散文。

逯耀東:我個人比較保守一點,覺得散文不外乎寫景、敘情、傷逝、感事。這篇文章寫景的層次非常分明,在
敘情與感懷方面,也充滿了對生命的喜悅。「一天中的印象」這個題目,其實很難寫,寫得不好,就是一篇流水帳
。但是作者以自然景物光和色彩的轉換,來表現一天時間的流動,文章其實分成了幾個單元,譬如說曙光、早晨、
正午、午後的驟雨、黃昏、夜空,時間在其間流動著,在流動中景物暗換,連結成一個整體,最後才破題,說出了
主題所在。這一路寫下來,行雲流水,並沒有刀斧的痕跡,在現在寫文章充滿了各種矛盾、衝突、對立之間,很難
讀到這麼一篇恬淡、寧靜,而充滿著對自然喜悅和感恩的文章,全篇裡面很少看到我,但把情和景融而為一,這種
境界很難做到。文字也很簡練,至少沒有那麼多哼哼啊啊的廢字。很少看到這麼平淡無奇的文章,讀了之後,有那
麼點餘味。

莊裕安:這篇好像顯得很樂觀、活潑,我注意到它「美妙」用了四次,還有「奧妙」,這種字眼很多。另外,它
提到很多關於神祕的字眼,用了不同的詞來寫生命的神祕。作者看人生是很達觀的,但反過來說,也可以批評它,
單純了些,委婉性不夠。有時候看到某些句子很好,會想下一句會不會更好,常常我們看大作家的作品,看到下一
句果然比這一句還要好,會有一種滿足的感覺,可是這篇卻讓人有點失望。

黃碧端:文字很好,立意也很良善,會覺得它想藉著這個題目,寫出一點不一樣的東西來,但是那個不一樣的東
西始終沒有出來,就覺得失望了。感覺上,比如說五○年代的張秀亞,也會寫出這麼一篇類似的東西,但問題是
現在已經是九○年代末期了,這樣的單純固然很難得,卻是不實際的。不太能想像有哪個人能夠一整天地歌頌自
然,以這樣的形容詞把現實描寫出來的?所以,我就覺得它唯美而沒有創意。

陳萬益:這篇的語言、文字清晰,對一天自然印象的描寫,不會落入陳腔濫調。但再讀之後,就沒有回味的感覺
。除了自然寫景之外,有不少個人哲理的思維,細讀的時候,發現作者用了很多抽象的詞語,但如何讓人家覺得這
不只是抽象的詞語,而有深度的內涵,在這方面它並沒有做到。某方面這可能也是作者的野心,不要只是純描寫而
已,而希望對自然有一種生命的感受。這個感受,可能太單純了,只是一種直線的正面、幸福、美妙的感受,沒辦
法把一種具體、複雜、有深度的東西寫出來。

△四票的討論

  • 〈垂釣睡眠〉

黃碧端:這篇就像〈養神〉一樣,題目取得好。打瞌睡的時候,確實會提醒我們睡眠與垂釣之間的關係。它寫失
眠,寫一個俗常、人人生活當中會經驗到的事情,滿有化腐朽為神奇的企圖。當然敘事是滿囉唆的,我覺得這回滿
多篇章都有囉唆的毛病,可能這也是散文容易出現的缺陷。但是這篇很細膩、有新意,文字很好。

陳萬益:從中國散文的範疇來講,這是一篇賦體,就是說把一個宮殿、園林、物體,很詳細地刻劃,並且用了很
多華美的文字來堆砌。雖然這是一篇賦體,但卻不會讓你有一種繁縟的感覺。讀的時候,常常有讓你一步比一步更
驚喜,覺得作者怎麼會有這樣的想像與比喻,下面又一個比喻比原來的更好,還接得起來,這點是了不起,可以看
出作者的才華。其中也有一種幽默的情趣,面對失眠,其實是件滿苦的事情,但是她正視它、描寫它,超脫地來看
失眠中「我」的情境,寫出趣味。在結構上,從莫名其妙地失眠,最後也不曉得什麼原因又恢復睡眠狀態,在幾天
失眠的狀況中,都有一些很具象、能引起讀者興味的描述。

隱地:在十二篇文章裡,這篇所寫的可能是最小的東西——睡眠。也許我們想,失眠頂多用幾句話就講完了,有
什麼好講的,居然用這麼多文字。可是它寫的雖小,卻非常地周密,從頭到尾慢慢讀,非常幽默、有趣味,絕對不
會打瞌睡。其實在都市裡面,失眠的人相當多,但經過她這麼一寫,令人會心地微笑,一個景接著一個景來,一波
接一波的妙趣橫生,一路讀下來,就覺得文字這麼耐讀,也願意花心思去讀,對於其間巧妙的語言文字,也就格外
能感受得到。裡面有非常多像詩的意象,用的詞彙、譬喻,都是新鮮的,沒有老套的東西。小而密、小而美,我覺
得這篇最可愛了。

莊裕安:它「怨而不怒」,能夠超然地隔個距離來看、來寫,甚至帶著點幽默感,確實寫得很細緻,有些地方很耐讀。

逯耀東:把失眠能寫得這麼細膩,實在是很難得,而且一點煩躁也沒有,慢慢地推,滿好玩的。

陳萬益:我剛剛講的是總的方面,現在再補充一點,就是它的文字很有質感、力道,尤其是動詞、形容詞都用得
非常好,把很俗套的用語很有力道地用出來,完全出乎意料。

■第二次投票(採計分方式,取兩篇,各給予三分、一分):

〈垂釣睡眠〉:12分(隱3、黃3、陳3、莊3)

〈一天中的印象〉:4分(逯3、莊1)

〈屋〉:2分(黃1、陳1)

〈追夢者〉:1分(逯1)

〈養神〉:1分(隱1)

■第三次投票:

因為首獎已誕生,就其他四篇再行投票,圈選出一篇。〈一天中的印象〉(隱、逯、莊);〈屋〉(黃、陳)。

 

經過反覆的推敲琢磨,第二十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甄選獎的得主終於誕生,首獎是〈垂釣睡眠〉,
評審獎為〈一天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