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屆時報文學獎新詩決審會議記錄

有時失控的創新會變成怪異,其實返璞歸真也是一種創新

寂靜中爆裂的猜想                      ⊙陳大為/記錄整理

 

日期:八十七年九月七日下午四時

地點:台北市馬可孛羅餐廳

主席:焦桐

決審委員:席慕蓉、劉紀蕙、楊牧、李有成、林梵

 

儘管在廣大讀者的視網膜上,新詩已是一個逐年萎縮的純文學影像,但每一屆時報新詩獎仍舊吸引了四、五百位
海內外的寫手參加,其中有卓然成家的中生代及新生代詩人,也有許多校園新秀和社會人士。
本屆新詩類合格件數共454篇,其中國內429篇、大陸11篇、海外11篇。
初審工作由王添源、陳煌、羅任玲、須文蔚、劉克襄、葉振富等六人擔任,選用59篇進入複審;
再由張芬齡、白靈、初安民、林彧、楊澤等五位複審委員挑選出12篇進入決審。
五位決審委員分別是:席慕蓉、劉紀蕙、楊牧、李有成、林梵。在正式進行討論之前,五位評審先說明各自的評審標準:

  • 評審標準

 李有成:我並不特別偏好或排斥某些題材,詩人對素材的經營手法及其語言的感動力與震撼力,是我較重視
的部分。至於某些文藝思潮和理論對詩的影響,我抱持開放的態度,只要作者能夠將主題處理好,意象新鮮
而準確,那便是一首好詩。

 劉紀蕙:我喜歡生命力強悍的詩篇,這股衝擊力量的來源,除了詩人本身的胸襟視野,便是詩人對語言節奏
的掌握和意象的經營。其次,我對許多慣用語感到很膩,希望讀到新穎的東西。

 楊牧:我會關心作者是否用最貼切的表現方式來演繹這個主題,以及他是否具備獨創性。有時失控的創新
會變成怪異,其實返璞歸真也是一種創新。除了藝術的完整以外,我覺得一首詩的內部必須有情感的流動
,構成一種生命力。

 林梵:我認為文學是從土地和人民出發的,所以我比較強調詩對現實的掌握。雖然我不要求詩負載太多的
大義,但起碼對生命要有一定的關懷。當然,我也重視語言節奏的掌握和意象的創新,那是不容忽視的條件。

 席慕蓉:通常我讀詩之前都不帶任何預設心理,讓詩自由牽動著我。但是有些詩人帶著太強烈的企圖心,
在詩裡堆砌很多意象和形容詞,到頭來成為一個令人最畏懼的裝飾性。詩人必須把自己的感動,用最誠懇的語
言形式傳達給我們。

 接下來進行第一次投票,每位評審各自圈選三首,不分名次;經過討論之後再進行以名次高低來計分的第二次投票。

■第一次投票結果:

0票4篇:

〈變奏:末世之城〉

〈一枝過海的梅花〉

〈當縐褶的肌膚甦醒〉

〈海豚搖籃曲〉

1票4篇:

〈大寂靜〉(楊)

〈樂詩二作〉(林)

〈教師手冊〉(李)

〈如何描述一個城市〉(劉)

2票2篇:

〈普普坦之猜想〉(劉、楊)

〈家庭電影〉(席、林)

3票1篇:

〈面罩一與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的E-mail〉(李、席、楊)

4票1篇:

〈我的詩和父親的痰〉(李、席、劉、林)

△一票的討論

  • 〈大寂靜〉

 楊牧:這首詩的音樂性相當好,譬如「起初生命是野馬向我展示草原,突然/又發現……」,頗能把握意象
與音韻之間的關係,尤其斷句分行之處,都有音律上的考量。作者用對照、平衡的手法把寂靜概念詮釋出來,
通過不同的元素逼近寂靜的本質,值得肯定。

 劉紀蕙:他的語言十分老練,且深刻。不過我對詩中頗多的慣用語,持保留的態度。

 李有成:這是一首為寫詩而刻意去寫的詩,並非對生活的體驗。他在每一段用不同的意象叢去詮釋寂靜,
但某些模糊且紛雜的意象和語彙,卻形成閱讀上的障礙。

 席慕蓉:我覺得他沒有控制好意象,附加在意象上的形容詞有點呆滯,變得不協調。

 林梵:這首詩的音樂性確實很強,但作者企圖心太大,導至它無法負荷過多的訊息。它的主題和意象語
應該再精簡一些。

  • 〈樂詩二作〉

 林梵:這兩首詩的首尾前後呼應,形成圓形的結構。作者的企圖心較小,所以能夠從容鋪展,且有餘韻。

 楊牧:作者應該把第一首充分發展到更圓滿的境界,而不是用兩首來湊行數。況且這兩首詩都很單薄,都不成功。

 劉紀蕙:我也覺得這兩首都很單薄,沒有撞擊力。

 李有成:這根本是兩首獨立的詩,意象有點陳腐。

 席慕蓉:我喜歡它的一些句子,作者應該把兩首融合成一首,不然真的很單薄。

  • 〈教師手冊〉

 李有成:這是一首處理教育問題的詩,作者剖析並批判了教育結構的現況。整首詩用「失手」、「不慎」、
「不經意」、「不小心」來貫穿及呈現問題,每一節都能互相呼應。它的優點是平實而嚴肅,寫得規規矩矩,
不故作驚人狀,讀起來很舒服。

 劉紀蕙:這首詩的格律確實工整,毛病也在它實在太規矩,以致無法產生閱讀上的高潮。

 楊牧:主題的取向太強烈,限制了這首詩的發展。作者非但沒有將題旨充分表達出來,還把生活裡的枯燥
帶入作品當中,連作品也顯得無趣。

 林梵:我肯定作者對問題的反省,但它的缺點就是太規矩,標題與內文也不相扣。

 席慕蓉:我倒覺得這標題有點題的作用,讓人感到教育方式和制度的枯燥乏味。作者的構想不錯,可惜沒有寫好。

  • 〈如何描述一個城市〉

 劉紀蕙:作者的文字相當洗練,每一段慢慢經營起來的意象,都能夠配合內容的發展。他從一個空間移動
到另一個空間,先後觸發了不同內容的感懷和記憶,這裡頭有一種細緻的趣味性。

 楊牧:這首詩的色彩灰暗,筆觸很憂鬱。詩中有許多無意或蓄意割裂的訊息片段,構成閱讀上的反效果。
此外,還有許多必須進一步發展的地方。

 林梵:敘述者在城市裡不斷佔有空間,同時不斷放棄空間,這個設計不錯。句子的錯置與布局都有其理由
,相當有趣味性。

 席慕蓉:詩裡有一種飄浮、混雜的生命感覺,很像當前的台灣都市生活。但作者把「巴洛克圓窗、
羅馬石柱、維多利亞瓷器」等名詞搬進來,可又沒有善加經營,空間的質感都沒出現。

 李有成:我滿喜歡這首詩,可惜作者對題材的掌握力不夠,雖有佳句卻非佳篇。

△二票的討論

  • 〈普普坦之猜想〉

 楊牧:這是很特別的一首詩。作者成功把握到帝國主義的情調,遺憾的是太多註釋和專有名詞,難道
他不能夠融合成一體?無論如何,作者成功刻劃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歷史時刻。近十年來,我在台灣沒有讀過這樣的詩。

 劉紀蕙:此詩的節奏強而有力,作者對歷史時刻掌握得很好,我感受到它的悲劇性。

 李有成:大景的註釋和後記是此詩的困境,作者很取巧的用後記來從旁解說詩的故事背景,似太過顯露,
他應該將後記納入詩裡,讓讀者自行體會其中的訊息。

 席慕蓉:其實這也正好暴露我們對東南亞歷史知識之匱乏。此詩在顏色搭配方面很值得肯定,就像
「藍色的珠淚,一顆三顆千顆萬顆/面對雪色羽飾的亮著銅色的假殼」,
我覺得他的描寫很了不起。一個炫目的異族文化空間,在我們被動的聯想裡建構起來。

 林梵:我很質疑作者的寫作方式,他必須借助大量的註釋和大篇的後記,才能讓我們稍稍進入,但讀起
來還是很疲倦。其次,它的意象和主題並沒有緊密契合,許多色彩最終還是渙散掉。

  • 〈面罩──與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的E-mail〉

 林梵:這首散文詩很明顯出自「某位」得獎專家之手,他太貪心了,什麼獎都想得;我認為應該把機會
讓給更需要文學獎來肯定的年輕寫手。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原住民問題已經成為主流論述,有些人就
利用我們的關懷來得獎。

 劉紀蕙:作者平白乏味的敘事語言,使得主客體之間的對話,失去應有的戲劇性和張力。而且他宣示性的
立場太明確,技巧和方式也不盡理想。

 楊牧:我覺得作者不應該用楷體和明體字來代表不同的聲音,這樣太取巧。他理應透過奇數及偶數段落
本身的內在音色,來區分不同的發聲體。這才是詩人和藝術家功力之所在。雖然這首立場掛帥的詩,很努力
的在表達原住民聲音,但其內容早已失去新意。

 席慕蓉:我很希望這首詩真的是泰雅人寫的,他真的寫得很不錯,雖然有些句子我很不喜歡。

 李有成:這首詩相當世故,所有後殖民的議題都被作者寫了進去。這種主題在許多殖民地文學裡都可以
找到,可喜的是作者把個別族群議題,透過E-mail擴大到世界性的層面。

  • 〈我的詩和父親的痰〉

 劉紀蕙:作者對音韻節奏掌握得很好,整體意象的處理強而有力,他的詩和父親的痰是一體之兩面,
其中夾雜了童年的記憶、心理的矛盾。

 李有成:這是一個誠懇的書寫,作者力圖聯繫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在詩中我們讀到他的內心變化,
對現況的反省和尋根的意念。此外,他那以詩和痰的對比與繫聯,讓我想起英國玄學詩派的詩風,乍看之下
詩與痰這兩個意象毫不相干,但仔細讀下去又覺得密不可分。

 席慕蓉:它和〈普普坦之猜想〉都是我的第三名,可是經過一番考量,我決定把這一票改投給後者。

 林梵;詩不是這樣寫的,他應該不斷捨棄而並非不斷累積。這首詩實在太瑣碎,也太多不必要的說明。

 楊牧:我看不出這首詩的藝術觀點,所以不投它。

 整體花了兩個小時,才完成上述八篇得票作品的討論,將每一首詩的價值與問題逐層掃描後,似乎沒有任何一首詩
獲得全體評審的肯定,或者明顯的領先優勢。第二次投票每位評審圈選三篇,按名次高低分別給予5、4、3分。

■第二次投票:

〈普普坦之猜想〉:14分(李4、楊4、席3、劉3)

〈我的詩和父親的痰〉:10分(李5、劉5)

〈家庭電影〉:9分(席4、林5)

〈大寂靜〉:8分(楊5、林3)

〈面罩──與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的E-mail〉:8分(席5、楊3)

〈樂詩二作〉:4分(林4)

〈如何描述一個城市〉:4分(劉4)

〈教師手冊〉:3分(李3)

獲得最高分的〈普普坦之猜想〉並沒有獲得任何一位評審給予第一名,次高分的〈我的詩和父親的痰〉,只是
兩位評審心目中的首獎之作。所以不得不進行第三次投票,針對分數比較接近的五篇再投一次,
每位評審圈選三篇,改用5、3、1分來區別前三名。

■第三次投票:

〈普普坦之猜想〉:11分(李3、劉3、楊3、席1、林1)

〈我的詩和父親的痰〉:10分(李5、劉5)

〈大寂靜〉:9分(楊5、林3、劉1)

〈家庭電影〉:8分(席3、林5)

〈面罩──與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的E-mail〉:7分(席5、楊1、李1)

僵局依舊存在,主席請五位評審對〈普普坦之猜想〉能否獲得首獎進行表決。第一次表決只獲得楊牧和席慕蓉二人
的支持,沒有超過半數。經過一番簡短的討論,劉紀蕙和李有成終於同意此詩獲得首獎。最後,主席正式宣布
本屆時報文學獎新詩類,由〈普普坦之猜想〉榮獲首獎,〈我的詩和父親的痰〉和〈大寂靜〉並列評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