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屆時報文學獎新詩決審會議記錄

讀詩是種語言享受,著重準確性,能為這個時代見證的作品,無論是個人心境或時代議題皆然。

色調變奏曲                         ⊙李欣倫/記錄整理

 

日期:89年9月6日

決審委員:奚密、席慕蓉、向陽、廖咸浩、呂興昌

主席:楊澤

 

第二十三屆時報文學獎甄選獎新詩組合格件數共計397篇,其中國內有351篇,大陸25篇,海外21篇。
初審委員為羅葉、須文蔚、陳煌、唐捐、劉叔慧、葉振富,選出59篇進入複審。
複審則由白靈、初安民、渡也、楊澤、陳黎負責,選出14篇進入決審,最後再由向陽、廖咸浩、呂興昌、奚密、席慕蓉進行決審。

進入決審的十四篇作品為:

〈月思〉

〈在城市聽一朵荷花說〉

〈姊姊的那一年〉

〈咖啡、茶、蔬菜,你得自己帶〉

〈悼詩〉

〈一紙原鄉〉

〈天堂地圖〉

〈無法靜止的房間〉

〈彼夜流星下大雨〉

〈給弒詩者之歌〉

〈最好告訴大家我們已經分手〉

〈喔!戀人〉

〈關於台十七線徵收一案〉

〈只是穿了一雙黃襪子〉

複審委員票選的前四名為:

〈關於台十七線徵收一案〉:17分(白6、渡6、楊4、陳1)

〈悼詩〉:16分(陳6、初5、楊3、渡2)

〈最好告訴大家我們已經分手〉:16分(楊6、渡4、白4、初2)

〈只是穿了一雙黃襪子〉:15分(楊5、陳5、初3、白2)

  • 評審標準

席慕蓉:我讀詩時希望詩帶領我走,如此我便能進入狀況,若詩排斥我,讓我無法進入其情境,則較無法引起我的共鳴。詩本身就有其標準。

廖咸浩:有挑戰的詩可興起我閱讀慾望,但故作困難、求花稍而不精確的詩則容易被看穿,且不值得鼓勵。我期待作者用心寫詩,勇於冒險、推陳出新,創作的誠懇也很重要。

奚密:內容與形式結合的密度相當重要,兩者結合成功,藝術效果自然提高。形式包括語言的鑄煉與文字運用,其中語言所使用的修辭、技巧,須具有原創性,同時表現出個人風格。能將聲音、姿態展現鮮明的作者,才是成熟的詩人。

向陽:我以以下四點作為審詩的考量:語言準確、意象塑造創新、引起閱讀想像空間、內容結構緊湊。

呂興昌:讀詩是種語言享受,著重準確性。另外,我希望能看到為這個時代見證的作品,無論是個人心境或時代議題皆然。若干年後,讀者依然能透過閱讀此題材,尋出時代區隔的獨特性,這種詩較具深度。

■第一次投票結果:

0票7篇:

〈在城市聽一朵荷花說〉

〈一紙原鄉〉

〈天堂地圖〉

〈彼夜流星下大雨〉

〈最好告訴大家我們已經分手〉

〈喔!戀人〉

〈關於台十七線徵收一案〉

1票1篇:

〈月思〉(席)

2票5篇:

〈姊姊的那一年〉(席、向)

〈咖啡、茶、蔬菜,你得自己帶〉(廖、呂)

〈無法靜止的房間〉(奚、廖)

〈給弒詩者之歌〉(奚、向)

〈只是穿了一雙黃襪子〉(廖、呂)

4票1篇:

〈悼詩〉(奚、向、席、呂)

△一票的討論

  • 〈月思〉

席慕蓉:部分段落把握得很好,樸拙的表現也很吸引我。

奚密:主題明顯、簡單,但意象重複過多,變化少,缺乏新意。形容詞過多,詞彙有限、貧瘠。部分的表達、比喻能力不佳。

△二票的討論

  • 〈姊姊的那一年〉

向陽:優點在於使用兩個結構描述姊姊的生命史,透過姊姊呈現女性自身遭遇的寫照,同時表現孩子不確定的未來,整體上表現出對當代社會情愛與下一代環境的思考。語言清楚,表達準確。

席慕蓉:這首詩可說是時代的素描,以旁觀者的觀看呈現,具畫面感。我喜歡較為活潑的前半部,後半部表現得較為直接。

廖咸浩:我覺得第二部分遠較第一部分好,第二部分中有許多成功的意象和語言轉折,而第一部分的語言不精確,部分的意象表達我無法理解,應使用更貼切的意象。

呂興昌:為時代作見證若採用小孩子無辜的、似懂非懂的眼光,客觀記錄形象而不多作解釋,如此一來,讀者便以孩子的眼光來理解時代。此詩雖以小朋友或大孩子的角度敘述姊姊的遭遇,卻蘊含成人老練的眼光,這部分的搭配顯得稍弱。第二部分的表現較第一部分好。

  • 〈咖啡、茶、蔬菜,你得自己帶〉

呂興昌:使用不正經的敘述語調,呈現都市社會上班族企圖脫離束縛的心境,有為時代作見證的用意。語言活潑、流利,形式配合內涵,某些細節略顯過分、不妥,但大體上守其分寸,保存諧謔風格。

廖咸浩:語言雖花稍但掌握尚好,作者態度誠懇,比喻應用得恰到好處,以輕快節奏處理議題。雖然仍有部分須多加強,不過整體而言,算是完整的詩。

席慕蓉:部分文句已為他人所用過,沒有令我回味或被帶領的描述。詩中呈現的大自然刻板、概念化。

奚密:姿態俏皮,節奏輕快,但對語言和轉折的把握,遠遠無法到達此企圖,並缺乏細節支撐其視野。具豐富的戲劇性,但意象、意念突兀而不統一,難以連貫,銜接處不盡理想。原創性不足。詩的開頭是虛擬的表演,但語境模糊,語言亦非明晰有力,不知其表達為何,破壞了氣氛與創作企圖的誠意。

向陽:語言不準確,修辭有問題。

  • 〈無法靜止的房間〉

奚密:作者企圖心強,中段使用太多繁複的意象。以詩論詩,開頭以象徵語言陳述,後又以具像描述思考詩的意義,表達鮮活有力,雖然意象非清晰透明,但處理到詩人創造過程的侷限和潛力,並由抽離的角度思考自身與時間的關係。最末語言舒緩,有變化、轉折,呈開放式,從虛入實而不失穩當。

廖咸浩:描述寫作過程與外界的微妙關係,包括比喻和實質部分,將創作困境,突破表現得淋漓盡致。首段說明作者嘗試以寫作克服虛無感,就某種意義觀之,存有旅行異地的無定泊,是場實質或心靈的旅行。雖然終究沒有解決問題,但最末與窗外生命結合的頓悟、坦然,是對詩的覺悟、反省。大體來說,語言準確。

席慕蓉:原意甚佳,但用許多形容詞幫助意象的呈現,過度依賴「什麼的什麼」的模式,如「空白的牆壁」、「昨日的體味」等等,語言不夠簡潔,甚為可惜,若使用其他敘述方式,或以別種角度重新審視相同的畫面,應會有更好表現。

呂興昌:首段好,呈現盈虛互補的創作心理,中間引入殖民觀點,作者對此有明顯的批判,但我閱讀時卻產生困惑:若創作是截破無限膨脹氣球的狀態,作者對殖民者的發展卻沒有著落,有點可惜。

向陽:文字好,但作者究竟企圖表達寫作是「無法靜止的房間」,還是想描述歷史(抱括台灣)是「無法靜止的房間」,這兩部分的銜接應再作進一步思考。

  • 〈給弒詩者之歌〉

奚密:以遊戲的靈巧態度著手,文字流暢而保有一貫性,書寫時下現代詩被排斥、遺忘的處境,對社會文學現象作出回應。「我厭惡抽象」是重要的一環,也是多數人拒絕讀詩的因素,作者一語道破。語氣把握得不錯、文字掌控理想,用「光」點燃的意象一致,雙關語透露作者巧思。結尾樂觀,具原創性。

向陽:整首詩不僅針對那些不喜歡現代詩的人來發聲,更有追求文化、人性美的意涵,且不失批判。

呂興昌:作者所要傳達的訊息清楚,但在將現代詩置於弱勢處境重新處理的過程中,僅是再次證實的陳述,並沒有提出新鮮觀點可以幫助提升詩的弱勢地位。另外,對於詩不諒解的處理,亦無驚人之處。

席慕蓉:我以為「弒詩」即是作者的新觀點,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一直在「殺詩」;其實也不僅是詩,而是拒絕文化的美感。

廖咸浩:這首詩有趣味,但某些部分比喻薄弱、突兀,不甚精確。作者姿態過低。

  • 〈只是穿了一雙黃襪子〉

廖咸浩:豐富、厚重的詩,把握了視野寬廣與歷史厚實的元素。處理龐雜的歷史議題,脈絡清楚,有情而冷靜。無論從企圖心、視野寬廣度和語言掌握等層面,堪稱上乘之作。

呂興昌:作者以「穿襪子」的意象作為族群問題的發展,記錄被歧視的華人在馬來西亞的處境並以台灣經驗的處理了解並作呼應。語言不繁瑣、累贅,清楚傳達出這種歷史經驗,同時為時代作見證、記錄。

向陽:具歷史感,對於置身處境的表達、轉化皆很成功。

奚密:文字不錯,內容有深度,以具體例子表達,但部分語言不符一般中文的使用方式,因此不太流暢,餘韻不足。

△四票的討論

  • 〈悼詩〉

向陽:善於掌握色調的改變,以顏色轉變反映名叫潔白的姊姊的一生,這部分頗成功。

呂興昌:副題為「獻給名叫潔白的姊姊」,此詩便由潔白延伸出幾種不同的發展,扣緊主題,如音樂旋律迴盪,有準備、發展、變奏,最後再作總結。文字簡潔,能用最普通的意象處理簡單顏色,進而賦予其新意,很有創意。

席慕蓉:初讀時覺得語詞無新意,但最末提到姊姊雖寫了字但仍「無從分辨」的部分,確實為神來之筆,令我動容。

奚密:「潔白」是「天真」、「純潔」的慣用象徵,但作者的表達卻不俗。雖然知曉作者所要表達為何,但讀至最末仍令我震撼。段落清晰,情節進展有序。處理普遍性的題目,卻有其獨特風格,尤其是作者選擇的敘述角度,以及採間接、含蓄的敘述方式,此抽離、平靜語氣控制得相當成功。

廖咸浩:結構完整,詩中顏色的使用確實有其匠心,但情調略顯老套,餘韻不足。

經過評審激烈地討論之後,進行第二次投票,針對先前票數的七篇進行圈選,每位評審從中選出四篇,並按照名次高低分別給予4分、3分、2分、1分。

■第二次投票結果:

〈悼詩〉:17分(向4、席4、呂4、奚3、廖2)

〈無法靜止的房間〉:12分(奚4、廖4、向2、呂2)

〈只是穿了一雙黃襪子〉:9分(廖3、呂3、奚2、向1)

〈姊姊的那一年〉:6分(向3、席3)

〈給弒詩者之歌〉:3分(席2、奚1)

〈咖啡、茶、蔬菜,你得自己帶〉:2分(廖1、呂1)

〈月思〉:1分(席1)

 

第二次投票結果由〈悼詩〉獲得本屆時報文學獎甄選類新詩組首獎,第二名為〈無法靜止的房間〉,第三名為〈只是穿了一雙黃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