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屆時報文學獎散文決審會議記錄

文字精準、流暢是散文最基本條件,無論結構如何創新,仍須符合有機性結構,而非散亂雜記

慢速的生命省思                        ⊙杜艾莎/記錄整理

 

日期:八十九年九月七日

決審委員:莊信正、顏崑陽、王浩威、周芬伶、陳芳明

主席:楊澤

 

第二十三屆時報文學獎甄選散文組合格件數共計272篇,其中國內有二一二篇,大陸三十三篇,海外27篇。
初審委員為張瀛太、蕭淑芳、柯翠芬、李金蓮、方梓、鄭美里,選出四十篇進入複審。
複審則由丘秀芷、愛亞、廖玉蕙、吳鳴、許悔之負責,共選出十篇進入決審,最後再由莊信正、顏崑陽、王浩威、周芬伶、陳芳明進行決審。

進入決審的十篇作品為:

〈為樓〉、

〈刀工〉、

〈最慢板〉、

〈對話〉、

〈城〉、

〈長夜〉、

〈這地方〉、

〈解頭顱相贈〉、

〈遠足〉、

〈生日禮物〉;

複審委員票選的前三名為:

〈刀工〉25分(許5、吳5、丘5、愛5、廖5),

〈城〉20分(許4、吳4、丘4、愛4、廖4),

〈為樓〉8分(吳3、愛3、廖2)。

  • 評審標準

莊信正:散文的文字相當重要,其次,再要求內容的情趣,讓讀者能從中讀出味道。以這次進入決審的十篇作品當中,可以發現,寫實、平實之作較多。

周芬伶:好的散文,須能從情緒、情感進而提升到情操的層次。文字的新意、簡潔也須注重。結構有變化、不單調,對於靜態的描述亦不過多。在文字與情感表現上具創意的作品,我會優先選擇。

陳芳明:散文首重感覺的表達,這點必須配合語言是否掌握住情緒,以及文字精確度。這次進入決審的作品,大致上較偏向生命、記憶、歷史等課題,在重建歷史記憶的過程中,我特別注重對倫理情感的描寫。

顏崑陽:文字精準、流暢是散文最基本條件,無論結構如何創新,仍須符合有機性結構,而非散亂雜記。主題選擇上,大多從個人經驗出發,但好的散文須從個人經驗提升至普遍意義的層面。敘述策略、切入角度是否具創造性也須考量。最後,能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其樂趣的作品,也是好的散文必須注重的。

王浩威:文字是散文的基本要求,其次再注重其創造性。結構、節奏也是重要條件,不但能幫助閱讀,也是一種完整的處理方式。

■第一次投票結果:

0票4篇

〈為樓〉

〈長夜〉

〈解頭顱相贈〉

〈生日禮物〉

2票4篇

〈對話〉(莊、陳)

〈城〉(周、王)

〈這地方〉(莊、顏)

〈遠足〉(王、顏)

3票1篇

〈最慢板〉(陳、莊、周)

4票1篇

〈刀工〉(陳、王、周、顏)

△二票的討論

  • 〈對話〉

陳芳明:敘述方式很好,能讓我感覺到作者對父親的怨恨仍在,但他仍嘗試紓解,在緊張、紓解的對抗之間,令我深刻感受到作者矛盾衝突與糾葛的情緒。作者將憤怒的情緒傳達給讀者,是其寫真之處,這點自然而不矯情。但我建議可將最末兩行刪去。

莊信正:以「對話」為題,但事實上是「非對話」,有反諷意味。作者將父子間的起伏、衝突描寫得不錯,這種父子間不愉快的描寫,是其成功之處,將敘述者的情感真實地表達,但結尾是敗筆,稍顯陳舊。

周芬伶:對父親形象的描寫部分很好,但在情感部分似乎刻意強調父子間的對峙。若父子間的對立確實存在,為何在生前沒有和解契機,而父親死後卻可以和解,這似乎是為了完成結構,藉著死亡情境來消融彼此的仇恨,這點略顯做作。情緒語言多,較無節制。

顏崑陽:從內容看來,父親死後,作者仍停留在單面情緒裡,散文雖然是從第一經驗的感受出發,但需要一段時間的沉澱與反省,讓感受更為深刻。文字凝重,將親情簡單、表面化,通篇多情緒傾洩,沒有以人子的同情角度,深入父親的內心世界,並了解其痛苦,若能稍加收斂情緒,以客觀的角度鋪陳,讓讀者思考其關係,或許會有更好的表現。

王浩威:作者對父親的憤怒似乎無法暢所欲言,使用過多情緒性的語言,無法以另一層次看待父子關係。

  • 〈城〉

王浩威:寫得輕鬆、溫馨,有趣的部分在於中藥歌訣。情感拿捏穩當,「城」的意象為多層次的寫作,但可作進一步發揮。

周芬伶:藉物詠情,文字不刻意雕琢,著力在人與物的微妙關係。歌謠、「城」的意象與藥物,構成多層次的書寫,文章有其韻律、餘韻。情感表達含蓄、委婉,散文中存有詩的意象,結構統一。

莊信正:內容正面,缺乏起伏,不令我感動,「城」的意象與敘述觀點混亂,不知作者的立場與角度。

顏崑陽:結構散亂,議題應分賓主關係,不知道作者究竟要寫親情,還是中藥,

主題模糊、擺盪。「城」的意象不精準,有些失焦。另外,歌訣的穿插是否有助於親情的表達,也是作者須深思的問題。

陳芳明:以動作開始的敘述很吸引我,但「城」的意象出現時顯得模糊,意象跳躍而不統一,彼此無法銜接。

  • 〈這地方〉

莊信正:敘述平鋪直敘,文字不錯,情感平實,不賣弄花招,具馬賽克拼貼風格,但應將馬來西亞的風土更鮮明、深刻地勾畫出來。最末的安排略顯突兀。

顏崑陽:文筆流暢,寫馬來西亞風土人情有其趣味。結構略微散亂,敘述上沒有次序。

王浩威:片段的描寫很有趣,但無新意。

周芬伶:題材特殊,但沒有寫好,寫景力量不足,景物不立體,抓不到重點。

陳芳明:文字平順、流暢、屬札記式的書寫,有馬賽克拼貼的味道。呈現馬來西亞多族群、多文化,但止於印象派的描寫,缺乏深刻挖掘,若集中焦點,會有更深刻的表現。

  • 〈遠足〉

王浩威:以醫生的角度來寫,觀察敏銳,談及臨床、醫生生涯等層面,以對讀者講話的方式敘述,顯得流暢,是篇表現中上的作品。

顏崑陽:寫實習醫生面對現在、未來的醫療情境,以「遠足」的意象作為比喻,尚為中肯,文筆也算流暢,但寫法飄浮,像掃描器,沒有重心,應從實習醫生的經驗、主客觀感受中,抓到幾個重點,深刻而細緻地描述,或許可以經營出一篇佳構。以「你」的呼告、傾訴方式著手,顯得不親切、不自然,若以第一人稱敘述,應較不彆扭。

陳芳明:文中出現的「也許」、「彷彿」、「有如」、「或者」、「好像」的字彙過多,同時不斷重複著「於是」、「然後」等連接詞,語氣不穩定,破壞了整體營造的氣氛。

周芬伶:題目給予我很多想像力,但太執著於醫師身分,職業腔過重,無法與作者想跳脫醫師身分的意圖切合,題旨無法到達其設定目標,甚為可惜。

莊信正:除了使用太多不肯定用詞,未來式的敘述法也很多,「你會……」的呼告用語出現得過於頻繁,語氣相當不穩定,部分文句的銜接不通順。

△三票的討論

  • 〈最慢板〉

陳芳明:在閱讀過程中,我偶爾懷疑這或許是虛構的文章,而非生重病的中年人的陳述,若是如此,作者的寫作技巧確實能說服我。節奏舒緩,句子不長,作者一直在控制語氣、速度,對情感的掌控恰當,讓讀者深刻體會文句放慢的用意,同時讓現代人對快速生活重新作省思,以「最慢板」對抗我們身處的快速世界。失去與獲得的相互對照,從文章中每換一行、一段都能清楚感受。

周芬伶:無論是真實或虛構,這篇都有其象徵意義在,寫出失去感覺的人,用記憶證明己身存在,顯示現代人的情境與心靈狀態,現代感強,給我很多想像空間。雖然結構略散,但其中詩意想像的擴散,令人動容。

莊信正:童年回憶捉迷藏的部分描寫得很好,但最末的寫法似乎沒有必要性,反而顯得畫蛇添足,若一定要如此安排,我建議或許可改成「我還在。/我還。/我。」因為,最末的「我。」較「在。」有意義。另外,文中提到卡夫卡的照片,經我查證結果顯示:眼神並非作者所言「眼神正對鏡頭」,而是向右前方看,而我也看不出背景是如作者所描述的「羊頭狗身」。作者既然要鄭重其事提及此事,就應經過確實的查證。再者,第五頁第二段的標點符號顯得混亂。

王浩威:作者的創作企圖好,但是否準確的問題值得考量。若真如作者所言處於重病狀態,許多「基本規則」應會存在,但作者偶爾一方面沒有感覺,一方面又用強烈的感覺來表達,沒有說服力,部分的文字基調與內容相互矛盾。陷入昏迷、真假難分的部分,作者描寫得混亂。

顏崑陽:無論語言、處理手法等,這篇都是極具創意意圖的一篇,但處理情況並不成功。敘述者對本身的狀況交代不清,敘述脈絡模糊。其次,作者將重點放在敘述者個人失去感覺的種種經驗,但文章須辨虛實,應跳脫實質面的繁瑣過程,虛化並賦予其意義,而文章中看不到作者在隱喻、象徵或意象層次上有所提升。具個人性,但缺乏普遍意義。若作者有書寫現代人心靈狀態的意圖,經營得不夠透徹、鮮明。以「最慢板」為題目,但並沒有好好經營其象徵意義,應將「最慢板」具備的音樂隱喻,在各段落中清楚呈現,此點甚為可惜。

△四票的討論

  • 〈刀工〉

周芬伶:題材不錯。情感描述了無新意,但我被其描寫技術的細節所說服,技術多於實質情感。將刀工與記憶、天道串連在一起,是典型的學者式思維,如此展現,散文風味較容易消失,讀者亦不容易有悠閒品味的感覺。作者用過多力氣聚焦於龐大主題上,使整體的描述略顯空洞。

王浩威:作者下的工夫很大,觀察力也不錯,是好的寫作者應有的自我要求。第二段抽離出來,著力描寫刀工,略顯鑿痕,應作無鑿痕的處理。看似要寫親情,但並無太多著墨。通篇在結構上並沒有太大的缺點,作者在知識的汲取上也很認真,所以我選擇這篇。

顏崑陽:將學者龐雜的知識、人生練達的經驗,以及對傳統的體會融合在一起,雖無新奇設計,但文字老練、語氣沉穩、從容不迫,文字不刻意雕琢,有傳統散文自然、流暢的風味,並有寄寓事物哲理兼趣味的企圖。廚藝的敘述部分,可看出作者知識的豐富性,但花過多篇幅在客觀描述、引經據典上,缺乏往上提升至虛靈意象的描寫,老練有餘,創新、空靈則不足。

陳芳明:看似講刀工技巧,但講求人生道理,對文人亦有省思、啟發。被作者描寫刀工的部分所說服。

莊信正:「之」用得過多,顯得單調乏味,有意的文白夾雜表現得並不成功。內容描述的技術性太強,哲理樸素但不特別。

經過五位評審熱烈的討論後,進行第二次投票。每位評審從以上有票數的六篇作品中決選三篇,並依照名次高低給3分、2分、1分。

■第二次投票結果:

〈最慢板〉:12分(周3、陳3、莊3、顏2、王1)

〈刀工〉:7分(顏3、王2、陳1、周1)

〈城〉:5分(王3、周2)

〈對話〉:3分(陳2、莊1)

〈這地方〉:3分(莊2、顏1)

第二次投票結果由〈最慢板〉獲得本屆時報文學獎甄選類散文組首獎,〈刀工〉獲得第二名,〈城〉獲得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