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組決審會議記錄

散文應是「誠實記錄思緒」的文體,但看到很多沉重、黑色、虛胖的文字,卻缺乏幽默輕快的作品

主持︰劉克襄(人間副刊副主任)
決審委員︰陳萬益、楊照、張曉風、張大春、蔡珠兒
時間︰9月7日下午2點
地點︰時報新大樓第二會議室
記錄整理╱劉梓潔

今年的時報文學獎散文組收件263篇,比去年的319篇少去許多。
初審委員蕭淑芳、方梓、孫瑋芒、周月英、鄭至勤、林文義選出40篇佳作進入複審;
再由複審委員愛亞、呂政達、蔣慧仙、師瓊瑜、鍾怡雯選出15篇進入決選。決審委員們普遍認為此次作品非預期優秀。
陳萬益認為,在台灣散文現有成績上,總體水準顯然不理想,亦沒看到題材突破的精彩篇章;
張曉風表示,看到太多為得獎而寫的「不自然之作」,可看出這之中有不少得獎老手的作品;
蔡珠兒亦認為,散文應是「誠實記錄思緒」的文體,但她卻看到很多沉重、黑色、虛胖的文字,卻缺乏幽默輕快的作品;
楊照表示,這是他擔任評審以來,看到「最冷」的一次徵文,文章沒有分享的熱情,反倒像很勉強的作文;
張大春更直接比喻,由於這次作品多為無病呻吟之作,所以他評選的標準就是「誰叫真的、誰叫假的,誰病一點點但是叫很久」。

第一次投票中,一票而備受討論者,包括《內太空飛行》,張大春評為「唯一真實接觸生活」,
但楊照認為將海底世界過度擬人化而顯得俗套。張大春認為《中藥房》以中藥特性來反寫自傳,頗有創意;
但多識草木的蔡珠兒則表示,作者一廂情願地附會植物藥理、過度引伸聯想而徒成造句。
陳萬益稱許《離亂》以開頭六句話來貫穿全文六段,抒發個人傷感;蔡珠兒認為作者雖有玩高險技巧的勇氣,
但原生材料不夠好,致使思想很淺,不知所云。張曉風認為《破鏡》雖書寫「病痛」這類流行題材,
但等待就醫的心情寫來誠實,對自己有擔待;楊照則表示作者僅在病歷中打轉,而未達到「傳染給人讓人
讀著也憂鬱起來」的功力。而僅獲陳萬益一票的《瘤》,在討論中則引起共鳴。陳萬益認為《瘤》的理路清晰,
扣準植物與人的生命差異,不斷延展,可看出生命層層提升,即使一些文法錯亂的長句,也都能讀出作者
暗藏深意;楊照則表示此文讀來頗似朱天文的《荒人手記》,以瘤建構全文,展示疼痛,但他更期待作者
不要跳出來講道理,將使意象更純淨。

獲兩票的作品僅有《臨帖》一篇。張曉風認為《臨帖》接近真實情感,但姊姊的病似乎被簡化了;
楊照則因為終於知道「Orz」是什麼意思投下一票,他以「心意」及「新意」稱許這篇作品;但蔡珠兒則認為
這篇作品生硬平淺地將網路文字與傳統書法對比在一起,讀來牽強,激發不出感情;
張大春直接批為「虛假」,以隨處撿來的文字學知識拼貼打造,而缺乏真實細節。得三票的作品《黑色爵士之家》
書寫葬儀世家故事,陳萬益認為其題材特殊,對「黑色」氛圍掌握得宜;蔡珠兒亦表示取材與結構鋪展
都開創新意,但魔幻與現實的交錯卻可見斧鑿痕跡;張曉風則認為這篇作品太像「代數學」,各種符號都太精確地
代表了某種意義,刻意製造,而未觸及爵士樂精髓;張大春認為其徒將歷史地理時空做一「無機組合」,
亦可看到馬奎斯《百年孤寂》的痕跡;楊照做下結論,認為評審只是被這些文章的題材與暗示的東西,
如:殯葬業、爵士樂這些迷人的素材吸引,而非文章本身的魅力。

另一篇三票作品是《過度的居所》,蔡珠兒以異地紀實的「人類學筆記」稱許這篇作品,她認為作者寫出
兩代女性破碎飄移的時空感,文字味道鮮活;張大春亦認為其「言之略有小物」,但仍停留在膚淺單薄的旅行,
若能累積足夠的浮光掠影,可期待成為《憂鬱的亞熱帶》般的作品;陳萬益肯定其文字能力,
文中人名與書名也足見作者飽學,但稍嫌過多過重,流於賣弄。

經過一輪細密討論後,各評審再次表決確認進入第二次投票的篇章,包括《內太空飛行》、《信件城市》、
《黑色爵士之家》、《過度的居所》、《臨帖》、《瘤》六篇,每位評審選出前三名,分別給5、4、3分。
投票結果:《瘤》18分、《過度的居所》17分、《內太空飛行》8分、《信件城市》7分、《臨帖》7分、
《黑色爵士之家》3分。評審一致認為這次徵件作品未臻水準,經與主辦單位討論,
決定首獎從缺,頒給《瘤》與《過度的居所》兩篇評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