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屆時報文學獎新詩組決審會議紀錄

  文質文情相稱 年輕前衛並重

我相信現代詩能將這個時代的意涵透過作品呈現出來,不管是談臺灣高齡化社會或是疫情衝擊影響,抑或是後現代主義的通訊、社會或科技的扭曲,這種種可以關注的議題都寫得很好。作品語言非常清新,整體主題意涵很飽滿,我會放棄過於雕琢的作品而選擇打動我的。詩作為抒情的文類,情感飽滿是挑選標準。

◎白白/紀錄整理

今年時報文學獎新詩類的徵文共計收件六百零四首(包含來自東南亞廿五首、港澳十七首、大陸八十八首、美加六首,其他地區五首),經初審委員李長青、林承謨、顏艾琳評選後,有八十首進入複審。複審委員為辛金順、許水富、凌性傑,複審結果有廿一首進入決審,分別是
〈像樹一樣〉
〈永勝五號樟樹這麼說〉
〈健康長壽安全守則〉
〈繼承〉
〈疫情時期的抒情敘事〉
〈對鏡,遇見父親〉
〈莫比烏斯式悲傷〉
〈四洵之味〉
〈細讀病危的母親〉
〈老厝四點十九分〉
〈偽蒙學–致未來的孩子〉
〈失落的指環〉
〈夢的截圖〉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相片基本圖〉
〈他住在頂樓加蓋的雅房〉
〈家具〉
〈今日通訊〉
〈被偷走的孩子〉
〈肋骨〉
〈養動物〉
〈沒有墓碑的飛行員〉。

會議於九月卅日下午二時三十分於中國時報會議室舉行,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盧美杏主持,首先由陳義芝、須文蔚、羅智成等三位決審委員推舉主席,主席由羅智成擔任,開始各自陳述評審標準,並針對廿一首作品進行投票、討論。

 

■評審標準

陳義芝:首先,文學是看整體表現出來的感覺,細看構思是否奇特,奇特就會吸引人。第二點看語言是彆扭或清新,情境飽滿度,意象是否有感染力。最後思考這首詩表達了何種情境,給予什麼聯想。用以上的這些考慮來決定如何挑選。我選作品就憑自我經驗及美學標準來選擇,若有完美無缺的作品最好,若無,就看哪個作品影響的價值最高。

須文蔚:這次作品來源多重,展現出的主題多樣,提出許多當代議題,這些對我來講會有點興奮,可以挑出為這個時代發聲的作品。我相信現代詩能將這個時代的意涵透過作品呈現出來,不管是談臺灣高齡化社會或是疫情衝擊影響,抑或是後現代主義的通訊、社會或科技的扭曲,這種種可以關注的議題都寫得很好。
我覺得一個作品還是不要太彆扭、雕琢,原本不關心國際議題,為了參賽而關心,或把老人寫得非常扭曲,裡頭不見情感,反而不打動人。有的作品語言非常清新,整體主題意涵很飽滿,我會放棄過於雕琢的作品而選擇打動我的。詩作為抒情的文類,情感飽滿是我的挑選標準。

羅智成:我的評審標準跟上面兩位相近。誠實地講,我們會有共同的、長期性的美學標準或是對詩的期待,就像跟作品對話一樣。不同的作品會激起我們特別想要刻意強調哪些美學標準。如過遇到特別傳統保守的,就比較想要有原創性、個性化的東西;倒過來講,有時候看到非常勇敢的作品,就會想要能嚴謹一點等等。
最近幾年時報文學獎的作品都不錯,年輕感最強、前衛性強,前衛性強再加上對時代高度敏感。我覺得高度敏感跟得獎意識有關,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很重視書寫策略,現代年輕人不像我們那時埋首書中找真理。對疫情、對社會問題的氛圍跟掌握上,他們是很敏感的。我希望能有文質、文情相稱的。最後我挑較願意幫背書的,是可信賴的敘述者。可信賴是透過態度、書寫方式等等來表達。

 

在三位評審陳述評選的標準後,開始進行第一階段的投票,每位圈選四首不分名次,之後再針對獲得票數的幾篇,逐一進行討論。

■第一輪投票:

得一票者:

〈像樹一樣〉(羅智成)
〈疫情時期的抒情敘事〉(陳義芝)
〈四洵之味〉(須文蔚)
〈他住在頂樓加蓋的雅房〉(須文蔚)

得二票者:

〈繼承〉(須文蔚、羅智成)
〈對鏡,遇見父親〉(須文蔚、陳義芝)
〈夢的截圖〉(須文蔚、陳義芝)
〈養動物〉(羅智成、陳義芝)

 

★一票的討論

〈像樹一樣〉

羅智成:我建議這篇可再細讀,因我在初看時是刪掉的,後來看第二、三遍時就越喜歡它,因為它最差的幾句話就在最前面。它語言上簡單、生硬,就像樹一樣。可寫到後面,思想生動、書寫方式不溫不火,有非常細緻的節奏感跟韻律在裡頭。所以越到後面我越喜歡它。可以請評審委員多看一下這篇。

陳義芝:這篇我覺得讀起來非常平順優美,沒選它是覺得少掉了某個奇景的地方,能夠讓你頓挫或思索;它的抒情很美,但比較之後就沒選。

須文蔚:這類題材在四零年代鄭敏寫了很多,用樹的安靜跟人的行動做為一個對照的張力來去描述思維。相對於鄭敏的思維每次都可以說得很抒情,能夠創造出一些奇景或是生命的啟發,我覺得這詩說理就是說得很明白,反而沒有從隱喻或是轉喻帶出道理,這是比較可惜的。再來它有較不精緻之處,譬如說漫畫,它寫成化學的化,很明顯就是錯字。

 

〈疫情時期的抒情敘事〉

陳義芝:疫情寫得不俗,疫情時期的抒情敘事就是要寫很自然的生活。開筆不錯,在疫情被禁錮、隔離下,除了夢中能去到遠方,都不能去到別處。最後結束在「他知道我不敢離開」。從開頭說不能離開到最後不敢離開,這個禁錮封鎖已經深入到心裡了。

須文蔚:這次寫疫情的頗多,若只挑四首,我會把它跟其他寫疫情的詩做比較,因有太多不同題材可以挑選。和〈夢的截圖〉比較:〈夢的截圖〉敘事清晰,而這首是白描式的速寫,抒情的情這方面我沒有看到,這是它沒有被挑出來的原因。

羅智成:跟疫情有關我印象最深的是三篇,〈疫情時期的抒情敘事〉、〈繼承〉、〈夢的截圖〉,在前兩篇中我挑選了〈繼承〉,但兩篇我都喜歡。在技巧上及對意象的細致度來講,〈疫情時期的抒情敘事〉是最好的。細節處理有點賣弄式的表現,這讓我覺得它好。但整理書櫃那裡是不需要的motive,炫耀或具象化的感覺都不大,這是我不選它的原因。

 

〈四洵之味〉

須文蔚:這是我的第四名。我想挑一首不一樣的作品,應該是說每一首作品都寫得很龐大,它則用四首短作品來寫四個植物的烹飪。作者特別帶出了一種中年心境,每個食物在烹調時都回應了滄桑,又對於人世情愛有自己的體會。語言典雅,而這典雅不傷害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是他的好處。

陳義芝:這一篇將烹飪飲食賦予詩化的語言,卻沒有產生出其不意之感,所以我沒選。

羅智成:這篇語法不錯,但拿飲食來比擬人生,連結太牽強。第二,拿飲食來寫擬人生情境,簡單來講,到最後我還是看不出來梅汁釀番茄跟謊言的關係。

 

〈他住在頂樓加蓋的雅房〉

須文蔚:初看很有趣,很像楊牧〈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的描述,特別是「他的意識在地平線上越野/如溪流直奔大海 遠遠沒有盡頭/因為太平洋的底部有一座排水孔 急流向下鑽入另一個世界/一道想像的漩渦」,這是他對文學的巨大熱誠以想像的方式去描述,有打動我。或許它在初讀時會覺得比較平鋪直敘,但它中間的情意非常的飽滿。

陳義芝:我覺得它不夠深切。動不動就搬出詩,有點文青的那種心思,我就覺得有隔闔。像剛剛文蔚念的「太平洋的底部有一座排水孔」,那個地方有鑽深進去,但其他地方就不那麼自然。

羅智成:一開始我跟義芝的感覺很像,我很怕拿詩來雕鑿。其實這篇整體來講我是喜歡的,我掙扎頗久。這篇寫得最好的是前面投幣式洗衣店的這個意象,現場感抓得非常好。從「雨越下越大,他默背起宮澤賢治」我覺得太過頭,前面的那種耐心跟鋪陳到此有點露出馬腳。它雖有敗筆,但我還沒有那麼討厭,所以它在我可以接受的八篇中。

 

★二票的討論

〈繼承〉

須文蔚:寫的是疫情時代兩父子間對望的關係,老人遇到很多困頓,那使老人跟年輕人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他發現了父親在這樣的時代,因失去能力而認為自己變成失去身分的同時,看到父親的另外一種衰老。從這衰老裡,一方面強調老人家有一種故作的姿態,看到一個堅強的父親在這個時代的脆弱,那一段非常非常的感人。
而上一代的父親對於子女沒有這麼多的親暱或關愛,作為一個現在的父親,他從他父親身上拾取的,當然他賦予他的下一代。那到底是一種繼承還是一種反叛,我覺得他在詩裡的辯證跟張力,都很感人。這是一首既寫父親,又將疫情與高齡化社會兩個主題貫穿一起的詩。結尾段落收的極巧,所以給它很高的評價。

陳義芝:我沒有很喜歡它的表現方式,它沒有讓我覺得很自然。其次,語言上並不精練,使人感覺不到所要表達的意象。這整首詩的立意非常好,但表達不夠自然,稍嫌蕪雜,所以我沒選它。

羅智成:這一次四篇兩票的都與父親有關。我很榮幸的在〈對鏡遇見父親〉這邊跟義芝共鳴,在〈繼承〉與文蔚共鳴,這兩篇我都很喜歡。所有的作者還是要寫跟自己比較熟的事情。當然這兩篇風格有很大不同;〈繼承〉比較重書寫策略,不僅把疫情扯進來,也把數位時代扯進來。〈對鏡,遇見父親〉就是他跟父親,但〈繼承〉是所有的人子跟所有的父親。所以父子角色的繼承也同時繼承了父親或任何一個成年男生的困境和窘迫,這是比較厲害之處。但的確在細節和表達上有如義芝所言的問題,年輕作者會用過重的詞語。

 

〈對鏡,遇見父親〉

陳義芝:他寫思念我認為有不同凡響的構色自然。我讀文學作品,一直覺得如何自然地在不經意之間打動、衝擊到你,是最高級的表現手法。這篇開頭場景很特別,理髮時在鏡子裡看到頭髮「鬢髮紛飛如坡上逆風的秋芒」,山崗、秋芒、磨傷,他沒有刻意的音韻,但是在意義的引導下,也產生了音樂性。從父親單身時一直對照,詩裡常透著滄桑,都是在對照時產生。倒數第二節「如果你從時間軸的巷尾走來,走到我這把年紀 兩把舊傘恰巧在街頭相遇」,我讀了很感動。什麼作品是好?能讓你感動的作品就是好。我覺得這位作者控制情感,文字表達能力相當不錯。

羅智成:這兩篇我都非常喜歡,甚至我對這篇有更喜歡一些。一篇是把影子接起來,這篇是把影子疊起來。〈對鏡遇見父親〉簡單講是一個非常鮮明、identity的認同。認同又有一個意思,就是相同把它疊在一起的一件事情。在形象上,對著鏡子的疊影,然後變成身分上的疊影,他這塊處理得很好。
〈對鏡遇見父親〉在理髮店的情節處理得非常完整,這讓我覺得是個中年的、可信度很高的敘述。他對理髮店從頭到尾,意象很細緻的處理,等於是安排一個非常完整的電影鏡頭。這次有很多篇都已經讀到終點了,它還要繼續寫。像這篇只要寫到「那頭的你讀起來竟有些佝僂」就好了,後面可略。像〈繼承〉如果寫到「看上去是那人,是你,也是我」,其實也就很夠了。這二篇都有這樣的問題,但兩篇我都喜歡。

 

〈夢的截圖〉

陳義芝:外送人物角色的題材以前較少見,它把送餐者實際的辛苦以及心裡的那種鬱悶都表達了。開頭「頭盔裡已下起小雨」、「摩托車如鯽魚」等等,包括要送到不同的地區,他用雞腿飯、牛肉麵,就是用點狀、快速的把這個人的圖像勾勒出來。語意上的雙關,及矛盾掙扎的心思、語法也都不錯。是有用、有在表達的,所以就選了它。

須文蔚:它會讓我想起「生生皮鞋,請大家告訴大家」那個很特殊的庶民性。這樣的庶民性很不容易寫,因為它很容易寫成悲憤、抗議,或者說讀來只是讓你覺得很心酸。所以義芝老師剛剛特別提醒說,它閱讀的時候讓大家得到很大的趣味,就是不斷地透過幾個一語雙關,甚至更多義方式帶來閱讀時的趣味好笑,但笑完之後覺得很滄桑。幾乎沒有一段是浪費的。這首詩完整性跟飽滿度都是很高的。

羅智成:這篇我也算是很喜歡。特別是都市生活苦處的部分、貧富差距、介於無望跟絕望中間的感覺表達很生動,讀起來其實壓力頗大。這種風格的寫法最常也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就是舖陳太多。若是讓詩的整體性再加強,就會收得很好。於我來講,「再送幾趟Uber Eats,陽台的磚頭會多幾塊?」這邊就可以結束了,後面的很多就是重複前面的剝削感,內心苦楚的感覺。

 

〈養動物〉

陳義芝:我最喜歡的是這一篇,文學獎常看到用一點小的技巧來呈現詩意,或非常平滑的敘述,以贏得大眾的讚美。這首詩比較特別,他把快樂具象成一隻動物來養,這個構思十分出奇。呈現了一種生存境界,就是要我們逍遙、超脫。這個東西不容易,他確實把這樣一個思想表達出來。這首詩語言乾淨,沒有累贅的修飾詞,所以我就選了它。

須文蔚:我讀這首詩時,一直拿楊牧〈孤獨〉去做類比,我覺得很像是同樣題材的作品。就這樣的一個比較時,會覺得他點題點得太清楚,沒有把驚喜如楊牧先生將孤獨那樣的化用。通篇都在論述,一大堆代名詞讀起來繞口,重複出現這樣的節奏,讀起來並不這麼的喜歡。我知道它很有趣、生動,但就是會卡在某一些地方,我沒有辦法選擇它。

羅智成:我真的喜歡這篇。其實一開始我比較緊張的是他的語言比較舊,感覺上像是比較老的詩人的寫法。但先不管這塊,這篇有超出其他人很多的地方。最近我很重視寓體跟寓意。他是少數寓體跟寓意的可比性非常高,講得很徹底。像人跟快樂的辯證,人的一些特點他列出來,快樂的一些特點,他也列出來。這樣比下來還頗完備,這是頗難的一件事,代表此人其實對人生閱歷的思考是非常完整的。
在看起來不太用心的文字底下,他的思維是細心的。我也很喜歡他最後對於人生生命的本質那種苦澀的體悟。碰觸思想時,我們會很怕思想過度淺顯,但他在這塊有飽經閱歷之感。他也有缺點,「牠脫落了特定的形容和輪廓」這些東西,並不是說不好,其實是多餘。
我想到我的缺點,思維的周密造成的缺失,其實你寫快樂,每個面向都寫到是很不錯,但對於詩裡想的、對於快樂想得太多,就東擺一些西擺一些,只為思想完整性跟詩的某種緊湊感,這是我偶而會犯的錯誤。

須文蔚:他最後有點想帶一些禪或佛理進來,然後就講分別心,他忍不住不談。一談分別心又講怎麼談分別心,所以脫落了特定的形容跟輪廓,就法說起來了。

羅智成:這其實讓他的思想更完備,詩裡頭可以容忍這段沒有被帶到。但我還是非常喜歡這篇。

 

第二輪投票前,評審們自動放棄〈像樹一樣〉及〈四洵之味〉。

■第二輪投票:(採計分方式,最高以6分計,依次遞減)

.十四分〈養動物〉(須2陳6羅6)
.十三分〈對鏡,遇見父親〉(須3陳5羅5)
.十一分〈夢的截圖〉(須6陳4羅1)
.十一分〈繼承〉(須5陳2羅4)
.七分〈疫情時期的抒情敘事〉(須1陳3羅3)
.七分〈他住在頂樓加蓋的雅房〉(須4陳1羅2)

經過反覆的推敲琢磨,第四十二屆時報文學獎新詩組的得主終於誕生,首獎是〈養動物〉,二獎為〈對鏡,遇見父親〉,佳作為〈繼承〉、〈夢的截圖〉。恭喜所有得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