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決審會議記錄

報導文學與報導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報導文學必須從現實的材料中帶出新意。作品是不是文學,是最重要且必要的條件;而這項文學作品,通過了寫實及報導的形式來表現題材,還要有人文的關懷──若沒有了人文的關懷,就欠缺了文學的動力

古往今來無法取代的價值        ⊙洪韶翎/記錄整理

 

時間:八十四年九月五日下午四時

地點:「德也茶喫」茶藝館

主席:楊澤

決審委員:亮軒、劉大任、張大春

 

今年的報導文學獎,共收到作品四十五件,其中合格作品四十二年(國內四十件、大陸二件),
由複審委員林燿德、張娟芬、蔡其達審閱,通過複審作品十一篇,分別是:
〈桑田將為滄海──波濤日漸收回的蘭地海岸〉、
〈兒童教育與人文思考──荒遠深山教學手記〉、
〈竹塹飛行夢──新竹機場的一甲子〉、
〈海上女騎士──同心船〉、
〈阿鴻、雜貨店與部落族群〉、
〈找尋放狗人〉、
〈義士忠魂泣海鷗〉、
〈尋找台灣的未來?──股市裡的散戶心聲〉、
〈迷濛的松雀鷹之眼〉、
〈八十萬年奇蹟身世換不來一世尊榮──台灣鮭魚族群的命運〉、〈一場沒有煙硝味的戰爭〉。

  • 評審標準

亮軒:作品是不是文學,是最重要且必要的條件;而這項文學作品,通過了寫實及報導的形式來表現題材,
還要有人文的關懷──若沒有了人文的關懷,就欠缺了文學的動力。其次是作品有沒有文采,
在文字的表現上是不是優美、精緻。最後是作者是否有其本身的風格。

張大春:第一、題材是否具有記錄的價值。這些材料是否是不記錄就不存在;或是當它被記錄下來之後,
讀者如果不曾閱讀就不知道此事,或是未經閱讀或傳播就不存在。第二、一位真誠的報導者,必須擁有
一分自主的力量來抗拒流行的議題,他必須證明他的關心是發諸自我而非為徵獎而寫。

劉大任:我對報導文學的寫作,基本上是以三個層次來考量。第一、應從真實的世界中去尋找題材。
第二、作者是否能超越現實世界中真實題材的報導以及紀錄的層次,亦即是否具備了組合的能力,
並且在收集材料時有無照顧到調查和驗證的可能性。接著是呈現的能力,即所謂詮釋的功夫。
報導文學與報導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報導文學必須從現實的材料中帶出新意。我想這就是報導文學中「文學」二字之意。
最後,作者一定要具備表現的能力。作者的文學修養、文體風格乃至於文學技巧,以及最高的哲學層次的關照,
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亮軒:我想補充一點,報導文學其實更不排斥若干歷史性的問題,尤其是我們在台灣對於本土歷史的認知,
有一個很大的斷層,一定可以從史料中挖出一些新的東西。

■第一次投票(決審委員每人選三篇,未得票即淘汰):

得二票者:.兒童教育與人文思考──荒遠深山教學手記(張、亮)

.八十萬年奇蹟身世換不來一世尊榮──台灣鮭魚族群的命運(劉、亮)

得一票者:.桑田將為滄海──波濤日漸收回的蘭地海岸(劉)

.阿鴻、雜貨店與部落族群(劉)

.找尋放狗人(張)

.迷濛的松雀鷹之眼(張)

.一場沒有煙硝味的戰爭(劉)

△一票的討論

  • 桑田將為滄海──波濤日漸收回的蘭地海岸

劉大任:這篇提出環保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作者使用章回小說的回目來分段,雖然創新,卻與題材不太相符。
全篇平鋪直敘,提出問題、逐步挖深、找著問題之源。只是焦點並不是很集中,令讀者越看越糊塗;
長處在於研究調查的工作做得比較踏實,提出了不少數據。

張大春:數據雖多,但細讀之下即知是抄來的。比方說造地多少多少公頃等等,
若是將這些數據換成一般人可以理解的空間常識,可以凸顯出海與地的糾葛。

劉大任:作者應知他掌握了一個標準的經濟發展與大自然養護兩大力量的衝擊,如果能夠找到具代表性的人物,
加以描寫,把問題在這個衝激點上呈現出來,將會很有力。本篇雖然不乏一些感性的語言,但沒有挖深,
浪費了一個好題材。

  • 阿鴻、雜貨店與部落族群

亮軒:本篇由最艱難的祖父時期開始,描述一家三代的故事。作者選材應算成功,文中人物一開始即處於絕境之中,
行文比之前篇則要來得吸引人。全篇焦點集中明確,環繞「經營雜貨店」的主題,小題大作,十分合於文學的要求;
人、時、地、事上的交代也十分清楚,合於報導的條件。他並且誠實地表現自己的意見,絕不刻意迴避「我執」。
整體而言,作者掌握了文學的普遍性,兼顧報導與文學,雖說文采並不出色,仍應給予有利的考慮。

張大春:作者的確非常熟悉雜貨店主人的經驗,卻無法將它整理成一部有焦點的作品,
我們所讀的其實是一篇完全未經處理的材料。文中阿鴻的雜貨店代表外來的經濟勢力,
在偏遠地方和一群文化不同的人有所爭鬥,慢慢地互相融合。但這融合乃是源於經濟之力,
對於鄒族部落之價值觀的轉變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去理解?此外行文很亂,絕大部分的篇幅並未著力於
思索族群衝突或疏隔的內在邏輯,雖然尋到獨特題材,卻沒有深入探討其獨特的面目,有點糟蹋了題材。

劉大任:作者遇到了一個人類學上的大問題,一種文明帶來它的行為及思想,而另一種則保有了原始的習慣和價值觀;
兩者相遇於經濟起飛的時代社會中,產生了成功與失敗,有悲有喜。但作者卻沒有擺出距離,
雖然觀察了很多基本而重要的現象,卻不懂得去分析,無法將所注意到的重要課題,通過現象來詮釋,
因此,我想這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卻非一篇好的報導文學。

亮軒:的確,他似乎傾向於客家人的角度而忽略了鄒族的立場。大任兄說作者寫成一篇散文,
但散文本身的界限也是很模糊的。

  • 找尋放狗人

張大春:作者對於布農族先有了知識上的理解,然後再跟著所謂的放狗人一起狩獵,首尾一致,
明顯地讓我看到旅程的意義。本文仍以漢人的立場來觀察、描寫原住民,於是就難以避免那種感懷喟嘆式的腔調。
其次是它沒有嘗試去理解導致放狗人今日的景況的深刻原因。最大的敗筆尤其在於用一些人的話,
如:陳先生、老獵人──尤其是老獵人那一段更是虛假。

劉大任:作者掌握住了狩獵這種生活方式的滅亡,也隱約感受到事件背後的悲情歷史;
但他無法組織史實,混淆了讀者,而且失去力量。此外,基本造句功夫有問題,削弱了敘述力。
最嚴重的是,引用及組織史實之部分,讓我有道聽途說之感,使讀者對當時的悲劇歷史不能信服。

亮軒:題材有衝擊力,但結尾部分我嚴重懷疑其文學上的杜撰遠超過了報導的真實性。
老獵人的語言不但文謅謅、條理分明,還長篇大論,顯然經過了雕琢與經營,不合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報導精神。

  • 迷濛的松雀鷹之眼

張大春:它的缺失與放狗人及鮭魚那篇差不多,暴露出採訪者的外行。這篇報導勇於顯示自己的不足,十分可喜;
不過卻也無可避免的使得它在報導時受到限制。隨行者時常犯錯,以及後來尋找老鷹蛋等細節,都頗為動人心弦。
此處的松雀鷹之眼,是指camera,而迷濛則已設定了自己的不了解,卻仍有一分親近、關心。
如果一開始就鎖定在鷹蛋以及它可能會不見的懸疑上,再輔以賞鳥、生態等支線,
不論在報導文學的寫作或鳥類觀察上會更有刺激性。

劉大任:從鷹孵蛋到風雨覆巢,以及經過作者等同志的努力又孵化了兩隻等等的過程交代得還不錯,
但記錄語言缺乏專業性。作者似乎認為愛鳥是人人必備,毫不留意去傳達這分感情而竭力地宣洩,
不夠冷靜專業;而且常把不相干之事如:「比稿」等事寫入。本文在作者情緒性的文字與科學性的觀察所得之間,
看不到關聯性,雖然可以了解作者的感情付出,但我卻沒有受到感動。

亮軒:一窩松雀的來歷為何?是本地還是外來?台灣是否僅此一窩就別無分店?這些問題作者都未解釋。
此外,松雀鷹的基本生態資料應可從書本中取得,他卻也沒有交代。不過卻是十一篇中情趣最足的報導。
我也同意大任說的,「比稿」之類的東西不但與主題無關且有雕琢之嫌;但其中有不少報導的價值及文學性,
我傾向於肯定。

  • 一場沒有煙硝味的戰爭

劉大任:這是我心中的第二名。大體上它是採用了心理學的角度來報導,提出且介紹了社會轉型期中社會上的不正義,
透過對心理學家的訪問與統計數字來呈現。只是這些統計數字我們不知是否可以驗證,
而且對心理學家的訪問也沒有介紹其他的角度,令人覺得不夠圓滿。此外它的推論如:如何面對中共挑戰等,
如今軍中已比我們當年進步許多,若能省略這類推論,集中探討主題,將會更好。全篇簡明順暢,
且道出了在「國家安全」那麼大的體制需要下,我們如何去保護弱勢族群,充滿了人道的關懷。

亮軒:取材相當有爆炸性,我在情緒上十分肯定。文中穿插了兩個案例,性質及類型均不同,
但作者處理起來十分得當。我所關切的是:「是否每個及齡男孩都應當當兵?」這個主題,而不僅是軍中有多少黑幕,
有多少體制上的錯誤,最根本的是制度問題。這篇報導可讀性高,人人看人人氣,因為它伸張了社會正義。
但作者缺乏獨創性的見解,比起其他諸篇,也缺乏了實質性的田野調查工作。

張大春:我剛看開頭,覺得作者可真大膽,看完後才知一點也不大膽,而且十分討巧。
因為所報導的是爭議性話題,新聞登了不少,資料取得容易,作者寫來卻未道出人所不能道、超越報纸以外的意見。
從行文看來,作者是慣寫報導之人,可惜新聞性過於明確,卻並不合於報導文學的任何一個條件。

△兩票的討論

  • 兒童教育與人文思考──荒遠深山教學手記

劉大任:這篇並不是易於引人注意的題材。開頭很新鮮,我之所以未選,是因為作者的文字訓練有問題。
本文討論的是兒童教育,報導者身為小學老師,卻在文字素養上有這樣的問題,極可能成了他自己所要討論的對象。
有許多感受,但感受之後的討論分析卻頗為不足。此外,作者喜好運用大字眼,內容又談不上什麼調查的功夫,
也沒有全體的關照。

亮軒:我對這篇的評價是比較高。文章不長,讀來卻可以感覺到作者生活在其中。
缺點在於分了很多段落,有些討巧;題材不少,但組織起來卻有些運轉不靈。後段說理太多,有些畫蛇添足,
應維持原有的風格來探討現象,少做一些抽象的描述。本篇以對比方式顯露出都市小孩與鄉下小孩的差別,
簡短而有力;提到對山區生活並不陌生,隨即表示後面將要提到的「心靈上的驚愕」等,有懸疑伏筆的作用。
或許作者在文字上沒有什麼訓練,但佈置上是頗合於文學的技巧的。所做的地圖十分具有文學性,
呈現了一個不人知的世界,且不做聳動而情緒性的表現,確實使我們印象深刻。

張大春:這位老師本身對新的教學法也是既羨慕又憧憬且無奈,和阿重一樣,充滿了對「自我羞澀的否定」,
因為他是偏遠地區的老師,難免在其經歷及學養上有些惶惶然,但卻正是其最珍貴之處。不是在做文章、做報導,
而是攤開問題請大家來看,我們可以在此看到八年來的景況躍然纸上。這張人文地圖很出色,
不過題目真的定得不好,如果得獎是否可以請他換個題目,嗯!就叫「八年有木」好了!

  • 八十萬年奇蹟身世換不來一世尊榮──台灣鮭魚族群的命運

張大春:這一篇最大的缺點是離題,未能掌握住問題的重點,幾乎有三分之一與主題無關,而且附圖簡略。
此外將台灣山坡地的水土保持問題,全部歸罪於蔣氏父子,實是有所偏見。蔣氏父子的功過為何,自有公斷,
並不適合於以這個主題單方面切入來評斷。作者的討巧之處在於,萬一評審中有人對蔣氏父子不滿,
他就佔到利益,在寫作倫理上是有問題的。本文無法掌握分析鮭魚之所以絕滅的問題原因,大書一己之偏見,
所以我不選它。

劉大任:我覺得是成熟的作品,下了不少功夫,不但做了調查也訪問了不少專家,而且材料處理上也頗嚴密。
作者要討論的是物種滅絕的問題,經濟發展這條路幾十年走下來,問題叢生;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可再生資源耗竭、
山坡地滑動等等,點出了一個社會受到經濟發展的吸引而全心投入、卻無專業知識之關照所造成的濫墾濫伐。
在經濟起飛的階段,台灣不懂得「永續發展」的觀念,與鮭魚之滅種其實相關。本篇介紹也分析了問題,
並與專業人員一起去尋找罪魁禍首;但似乎應該繼續探究濫伐的根源,
在知識層面上分析整體社會的無知所造成的嚴重後果,而非推給某一個族群,或某一政權──
這個部分的處理有些避重就輕。本文的弱點在於不會擬題,題目中的「八十萬年奇蹟」文中並無交代。
整體來說,十一篇都不太強,此篇則稍微圓滿,文字亦十分純熟。

亮軒:文章開端的小故事有些粗略,與作者其後採用的嚴謹的調子完全不搭;
敘述蔣經國部分用了強烈的「始作俑者」一詞,批判得不太公平;描寫梨山之情況只有數據而無文學,
不過仍和鮭魚的滅種息息相關。此文的優點在於照應面非常廣闊,把櫻花鉤吻鮭的問題蒐羅得鉅細無遺,
且親身與研究人員一同觀察。但是對於為何此魚會成為孤種?為何此魚無法移植至別處生存?
也就是大任說的「八十萬年奇蹟身世」都未交代,十分可惜。

在整個經濟發展中,櫻花鉤吻鮭象徵了人慾橫流下的犧牲品,作者表現得很好。
其次是表現了政府放手不管及無從管起的現狀,讓讀者聯想到其他生態上的危機;
可惜的是沒有將人和魚的關係充分組合。整體來說,作者認真投入,在數據及事據上均照顧得十分不錯。
尤其是戲劇性的結尾,又找著那一條鹹魚,雖然閱讀的過程或許瑣碎,但這條魚將成為一種
古往今年無法取代的價值,十分感性。

■第二次投票:(決審委員每人選兩名,以5分、3分來評分,首獎至少是一位評審心目中的第一名)

得10分者:〈八十萬年奇蹟身世換不來一世尊榮──台灣鮭魚族群的命運〉

得8分者:〈兒童教育與人文思考──荒遠深山教學手記〉

得3分者:〈迷濛的松雀鷹之眼〉

〈一場沒有煙硝味的戰爭〉

 

本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的首獎是〈八十萬年奇蹟身世換不來一世尊榮──台灣鮭魚族群的運命〉,
評審獎為〈兒童教育與人文思考──荒遠深山教學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