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屆時報文學獎鄉鎮書寫組決審會議記錄

這批作品普遍深刻度不夠,好像為了「鄉鎮書寫」而書寫鄉鎮,因此有資料排比堆砌、急著表達、社教意味太濃、文學性太弱等問題

主持︰劉克襄(人間副刊副主任)
決審委員︰舒國治、廖玉蕙、孫大川
時間︰8月28日 13:30
地點︰時報大文化中心會議室
記錄整理╱劉梓潔

今年的時報文學獎鄉鎮書寫組收件107件,包括台灣105篇、大陸1篇及海外1篇。
初審委員盧美杏、蔡其達、夏瑞紅選出18篇進入決選。
決審委員首先交換這次的評審心得及評選標準。

舒國治認為相較前幾年的鄉鎮書寫作品,今年的決選作品對環保意識、政治觀念都更清晰、更有勇氣書寫,
以體悟的口氣,觀察、考據鄉鎮變化,頗有特色。可惜的是,看不出最細膩的踏查,
亦看不出在散文下功夫的人投入鄉鎮書寫陣容。
廖玉蕙指出這批作品普遍深刻度不夠,好像為了「鄉鎮書寫」而書寫鄉鎮,因此有資料排比堆砌、急著表達、
社教意味太濃、文學性太弱等問題,她認為只有看到一篇特別好,其他則相差不大。
孫大川認為決審作品書寫地區歷史變遷、人的情感、景物生態、家族記憶等題材,雖有趣味,但選擇侷限,文學性空疏。

接著進行第一次投票,三位評審投給心目中的前三名。
一票作品:〈烏來自然行旅〉(舒)、〈無聲的海岸〉(舒)、、〈閱聽「山海經」〉(廖)、〈松蘿的呢喃〉(孫);
兩票作品:〈痲瘋島〉(廖、孫);
三票作品:〈空白海岸〉〈舒、廖、孫〉。

進行討論前,舒國治、孫大川亦呼應廖玉蕙所說,只有一篇特別好,即獲三票的〈空白海岸〉,
其他都不甚堅持,但為凝聚共識,仍就有票作品交換意見與激盪。
舒國治自謙不懂自然生態,所以對〈烏來自然行旅〉裡豐富的生態背景很羨慕,認為它用字不肉麻、且有一點散文技術;
孫大川提出這篇較像「拿著相機,東照一張、西照一張」,雖有地區意義,但較平面;
廖玉蕙亦認為雖有自然寫作的清新易讀,但較平淡。

舒國治認為〈無聲的海岸〉不算出色,但一點一點進到鄉鎮的嚴重問題,有一點層次;
廖玉蕙指出此篇歷史資料堆砌,較缺乏情味;孫大川亦認為此篇雖四平八穩,但比起其他寫生態的作品仍較弱。

廖玉蕙認為〈閱聽「山海經」〉以綠島為書寫場景,頗有歷史感的滄桑;
但孫大川期待綠島應該能寫得更豐富,且看不出作者被「山海」啟蒙了什麼?
舒國治亦認為作者抓不住綠島的山海來寫,題目過大。

〈松蘿的呢喃〉亦是寫生態的作品。孫大川認為其扣緊鄉鎮來寫,對族群議題有切身感受,美中不足的是文學性弱;
廖玉蕙認為此篇雖有些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典故,但的確缺乏文學滋潤。

兩票作品〈痲瘋島〉,廖玉蕙投票的理由是痲瘋議題正熱,且此篇的辛酸寫來具體,文字不錯;
孫大川亦認為這篇的文字頗有文學味;舒國治則認為文獻較條理化,若不是此議題,可能帶不起閱讀興致。

三票作品〈空白海岸〉贏得三位評審一致推崇,
廖玉蕙認為不論食衣住行、地理人文交錯、人事變遷的流動皆豐富周延,資料安排妥當,用「點到為止」的方式,是程度高的作者。
舒國治認為這篇好在不講太多個人的情緒、憤怒與仇恨,有一種文學人的修煉,鋪陳的方法亦不特別文藝腔,
讓人驚喜最平常的左營也能這樣寫,自成格局,是「很懂自己什麼地方跟別人不一樣」的作者。
孫大川認為作者既深入、又保有一點距離,所以能保持幽默、輕鬆的思考;鄉鎮的線索清晰、又有一點隱藏,
讓讀者想像、感受,孫大川笑說:「很想再多給一點分數」。

討論過一輪後,三位評審一致認為沒有第二次投票必要,討論決定給獎方式。
評審認為除〈空白海岸〉外,其他都達不到中水平,建議只給一篇首獎,
開玩笑道:「如果這篇給八萬,其他都一萬就好!」但主辦單位仍希望為其他參賽的106篇多爭取一名評審獎,
經過討論,決定〈痲瘋島〉獲評審獎,另一名評審獎從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