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決審會議記錄

報導文學有兩個最起碼的定義,第一、要有一定程度的問題意識;第二、要有一定程度的人文關懷。
有了這兩個基本的條件以後,才可能找到適當的題目作深入、生動的敘述。

感性也要兼具知性                        ⊙王妙如/記錄整理

 

本屆時報文學獎徵稿日期自八十五年三月二日至七月三十日止,
報導文學類共收到海內外來稿四十三件作品,合格作品為四十二件。初、複審由陳銘磻、徐宗懋、劉克襄等三位委員審閱,
選出九件作品(國內八件、美國一件)晉入決審。

決審會議於九月九日下午四時假「德也茶喫」茶藝館舉行,由馬以工、金恆鑣、南方朔等三位決審委員組成,
本報副總編輯兼人間副刊主任楊澤擔任主席。
決審委員針對晉入決審的〈穿越「死亡之海」紀實〉、
〈克普威走廊:保育的試驗場〉、
〈一九九四夏日宜蘭〉、
〈山鬼的震怒〉、
〈一次以「情慾解放」為名之外遇事件〉、
〈龐畢度中的哈姆雷特〉、
〈消逝的漁民國特〉、
〈也是城南舊事〉、
〈飄泊在大都市中的游牧民族〉等九篇作品進行投票、討論。

  • 評審標準

馬以工:我個人認為,所謂的報導文學必須符合以下的基本要求:第一、題目的選擇要有趣,使人感興趣,樂於去了解的;
第二、描述的文字要生動,畢竟報導之外,仍須注重「文學」性;
第三、內容應兼具知識性。簡言之,就是有趣、有知識性,並符合文學基本要求的才是我認為好的作品。

這次參賽的作品中,有很多有趣的題目,大致可分作三類:
一、生態保育方面,如:〈克普威走廊:保育的試驗場〉、〈一九九四夏日宜蘭〉、〈山鬼的震怒〉,
甚至〈穿越「死亡之海」紀實〉也可歸於此類;
二、與政治相關的時代悲劇,如:〈消逝的漁民國特〉、〈也是城南舊事〉、〈飄泊在大都市中的游牧民族〉等;
三、其他類別,如:〈一次以「情慾解放」為名之外遇事件〉對於外遇問題的探討。我個人仍偏好較傳統的寫法,
作者應在作品中報導事件,使讀者有些了解、想法,甚至共鳴,像〈消逝的漁民國特〉、
〈飄泊在大都市中的游牧民族〉都是不錯的作品;至於〈一次以「情慾解放」為名之外遇事件〉
可算是文筆最純熟的一篇作品,可惜離開外遇這些問題之後並無新見;關於自然保育的幾篇作品似乎掌握得不夠準確,
反倒不及人文議題來得令人感動。

金恆鑣:我認為報導文學應有三個基本要求:第一、文字要清楚,作者必須有駕馭文字的能力,
用字的定義必須精確清晰;第二、要有一貫的邏輯性;第三、陳述必須清楚。

其次,我們將「報導」與「文學」分開來看,先談「報導」部分,第一、必須有清楚的焦點;
第二、要有第一手的採訪資料,必須是作者親自採訪;第三、要有蒐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至於「文學」部分,也是我很強調的,作品必須感人,文學性不可缺乏。

這次參賽的作品五花八門,顯得相當複雜,有的屬於獨白性質,並不能算是報導文學;
也有在科學性報導上發生大錯誤的,失去了應有的水準。

南方朔:我認為報導文學有兩個最起碼的定義,第一、要有一定程度的問題意識;第二、要有一定程度的人文關懷。
有了這兩個基本的條件以後,才可能找到適當的題目作深入、生動的敘述。報導文學總會隨時代問題意識流動,
有讓人興奮的一面,也有讓人挫折的一面。令人興奮的是,報導文學的寫作面向逐漸拓寬;
而從事相關寫作的工作者似乎愈來愈少,則令人大感挫折。

這次參賽的作品在品類、種類方面相當多,顯示寫作領域有拓寬的跡象;但在掌握分寸、寫作水準、
問題意識等都表現得不佳,例如〈穿越「死亡之海」紀實〉本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大故事,
隨意抽出一段來都可寫成很好的報導文學,但作者未妥善處理材料,反成了一分官方報告,
寫作者對於報導文學的分際、文學的筆觸及表達的方式,都可再加以釐清、鍛鍊。至於〈一九九四夏日宜蘭〉、
〈山鬼的震怒〉、〈消逝的漁民國特〉、〈也是城南舊事〉等都是較好的作品。

■第一次投票(由決審委員各圈選三篇再行討論):

得一票者:〈克普威走廊:保育的試驗場〉(馬以工)

得兩票者:〈山鬼的震怒〉(南方朔、金恆鑣)、〈消逝的漁民國特〉(南方朔、馬以工)、〈也是城南舊事〉(南方朔、金恆鑣)、〈飄泊在大都市中的游牧民族〉(馬以工、金恆鑣)

△一票的討論

  • 〈克普威走廊:保育的試驗場〉

馬以工:這篇主要報導一個在非洲偏遠的重要生態保育地,可惜描述了一些對作者有意義,對我們卻沒多大意義的人。
較可取的是對於非洲野生動物重要保護地,及經歷人文戰爭等的描寫,屬於較有厚度的文章;
然而相較於其他作品,可能缺乏更為深入的釐清。開頭寫得滿好,可惜後頭淪於流水帳。

南方朔:假設今日國內的報導文學處於枯竭的狀態,能將視野拓展到國外去,是一種可喜的現象。
這篇文章的題材很棒,可惜作者描寫過於瑣碎,不懂得如何爬梳材料,使人讀來找不到要點,令人深感惋惜。

金恆鑣:讀了這篇報導,不太能夠看出作者是否真正親身去過所描述之處,
換言之,如果讀了相當資料,也可能寫出這樣的文章。

△兩票的討論

  • 〈山鬼的震怒〉

金恆鑣:這篇作品在架構上及範圍上較接近我所定義的報導文學,故事很完整,探討一個盜採砂石造成環境影響的問題。
作者蒐集了許多資料,文字清楚,結構完整,是所有參賽作品中內容最清楚的一篇。但仍有一些問題存在,
對於每件事情未能深入報導,至於每個教授、專家的看法雖已提及,但並未針對其間的差異進行區分,
分析的能力顯得較為薄弱。

南方朔:這篇文章的寫作態度是所有作品最嚴謹的,敘述不同類型山鬼詛咒的事情,對於事件始末娓娓道來,
從作品裡可以看出,所有的現場作者都去過,對於一些不易採訪到的當事人也都作了訪問,寫作態度非常可取,
問題意識也十分符合當前需要。

馬以工:這類的作品使得報導文學顯得更狹隘,前半段所描述的事件的確是台灣現今水土保持上所面臨的大問題,
但作者並沒有將主題做妥善的整理,到了作品後半段完全引述一些專家學者及研究報告的說法,
很像我一天到晚在寫的學術報告。整體來說,文章的前半已能生動的點出問題,價值不容否認;
但文章後半卻完全淪為報告書的堆砌,成為兩種不同文體的結合,實在不能稱作文學作品。

南方朔:報導文學基本上是沒有「體」的,作者主要從事的是問題記述及討論。因此,報導者同時也是研究者,
應去參考許多的學術報告,詢問許多學者專家的意見,然後將這些東西綜合起來,所以報導可說是個綜合體。

馬以工:我的看法是,這篇文章到了後面成了報告體,導致前後文筆形成斷層。

金恆鑣:我也希望作者能夠針對專家學者的意見再進行消化、整理的工作,提出屬於自己的看法,
這篇作品在這方面的確稍嫌不足。

  • 〈消逝的漁民國特〉

馬以工:這篇文章我們雖然只看到工作的三分之一,但附帶了一些影印的照片加以說明。
這類配合其他影像的報導文學,是很值得鼓勵的。此外,作者能發覺到這樣一個問題,並且繼續追蹤下去是十分可取的。
這種屬於大時代裡的小悲劇才是真正令人同情的,相較於一些已受相當關注,如二二八的大悲劇,
這種小悲劇才顯得可憐,所有悲劇中的角色有如一陣清風,來到人間被戲弄一下,隨即又消逝無影無蹤。
唯一的缺憾是,或許是受了照片的影響,作品在文字部分稍顯單薄。

南方朔:整體而言,這篇文章寫得不錯,類似於最近興起的金門文學,作品中的問題意識也呈現出來了,
寫得相當完整。但從作品所探討問題,及問題的急迫性來看,在當前則顯得較不那麼重要。

金恆鑣:整篇的敘述太過平板,像流水帳,我深信故事本身是相當感人的,可惜作者未以文字表現出來,
文字的力量過於薄弱;資料的部分也顯得不足,導致可信度大為降低。

  • 〈也是城南舊事〉

金恆鑣:這篇作品的故事非常清楚,文筆也相當流利,可能是因為有親情的關係,所以在敘事時已將整體的感覺投入了,
但還不屬於我定義中最明確的報導文學。

南方朔:很少有人以這種方式來寫自己的經驗,寫得有點像偵探小說,很引人入勝。報導者有非常強烈的主觀感受,
是一篇很溫暖的報導文學,其中的問題意識也不少,將台灣的區公所正面又溫情的一面報導出來。
一篇小文章能寫得如此好,很難得。

馬以工:這篇文章使我想起中正區公所種種的便民服務,這篇文章能配合照片報導也是可取之處。

  • 〈飄泊在大都市中的游牧民族〉

馬以工:這篇作品和〈消逝的漁民國特〉都是不錯的作品,有著明確的主題,暴露出台灣土地佔用、
濫墾及公權力的式微等問題,是一篇四平八穩的報導文學。作者訪問了許多人,將各種正反面的意見都報導出來了。
這個問題暴露出台灣原住民的困境,也點到了外勞的問題。根據統計,台灣目前合法的外勞約有二十萬之多,
但非法的將近高達一倍,加起來已超過台灣三十八萬的原住民,我也認為愈是弱勢團體愈應給予更多的關切。

金恆鑣:這篇文章有兩點可取之處,第一、屬於我定義中報導文學的範圍。
第二、有清楚的問題在其中,社會問題中的人文關懷是可發揮之處。但是這部分的力量還不夠,架構也顯得鬆散,
對當事人訪問得太少,應多聽聽受訪者的意見,有完整的第一手資料,才會深入。

南方朔:整篇作品的規格尚屬完整,但在問題上並沒有深度的發揮,整個敘述給人的印象是,
作者個人的主觀表現成為虛假的客觀性,但對於整個問題的陳述仍嫌單薄,例如如果能就這一群原住民多找幾個代表訪問,
談談他們的生活,他們是如何來的,加上這些血肉,這篇文章會變得很不一樣,
作者所舉的例子帶有虛假的客觀性,模糊了問題的焦點。

■第二、三次投票:

評審結果共計有〈山鬼的震怒〉、〈消逝的漁民國特〉、〈也是城南舊事〉、〈飄泊在大都市中的游牧民族〉等四篇作品入圍。

 

(編輯附記:「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是先選出入圍作品,然後於頒獎典禮當天揭曉得獎名單;和其他各屆於決審會議中即選出得獎者,形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