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聽榖籟,以農興邦

寰宇.大地系列1⊙文.攝影/張蒼松

農民深諳稻田的土性地力,不論慣行農法或是有機農法順勢發展了優美的自然景觀,四時更替,生生不息,投身平野綠疇,埋首耕種如織的土地,營塑剛柔並濟的壯美風采!

只有一畦美,就稱不上完美,五百多位池上農民耕種的良田千頃,每一畦都美,才是美的極致,這是勤耕精進、節氣運行、以及人與土地相應相生的秩序融煉而成的,傳統農民與新農民都抱持光榮感,輸人毋輸陣,執念求好,把每個環節的田間管理做到最完善。

從採種育苗、打田拉平、插秧、以及為了水鴨和金寶螺入侵後的補插秧,再到施肥、除稗、收割,家家戶戶都要記載「田間栽培紀錄簿─生產履歷」,農民勤奮、敬業和追求完成度的精神,媲美藝術家止於至善的境界!

說起稻米生產履歷,已進入微環境大數據時代。去年七月,物聯網(IOT)裝置的感測器連結到牧野段魏其南、魏瑞廷父子的農地,「奧丁丁」科技人在池上開啟了全球首創「稻米導入區塊鏈」的新思維,包括土壤酸鹼值、空氣溫濕度等產銷流程立即傳到雲端,日後只要會用手機的農友都是區塊鏈的成員!

■稻作妝點大地

務農種田,醇厚的文化基底深耕了「地表最大型的地景藝術」,千古以來素樸地流傳至今。
每隔一些時日,我重返池上駐村,上回告別前仍是放眼蘋果綠、橄欖綠及碧綠為田園渲染的靜謐色彩,重相逢,宛若一夕間轉身變裝,演化成檸檬黃、明黃、橙黃及金黃一齊揮灑了豐饒而燦爛的大地錦繡。
育苗場出苗時日不同,稻子品種多元,再加上耕耘機及其人力配置有先後,直到所有農家都完成插秧,時間的跨距長達一個多月,於是即使是節氣已過了「夏至或霜降」,稻子有的輕熟,有的微熟,也有的已然完熟─農友們在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環抱的縱谷平原,集體創造了一畦畦階調明晰的稻田,共構層次豐富而又充滿人文情趣的小宇宙。
池上平原一年兩次休耕期,寂滅與生機溶融並存,農地翻土曝曬,顯得粗礪荒疏,像似畫刀作畫,展露渾厚的肌理和量感。二期稻作收割後,殘留的枯黃稻梗已抽出形似韭菜的再生稻禾,縱橫交錯有序,行距間的留白,油菜嫩綠的葉片從土壤探出頭來,且待開花結莢化作綠肥更護稻,到了春分,池上圳放水灌溉,教人骨碌碌地盯著亮晃晃的花海紛紛埋進土壤,又是一番天光雲影的耽美景致。

■曬田分蘗增產

播種插秧和出穗入漿前,從「打肥底」到「撒穗肥」共四次,期間,切實而繁複的農法施行,才會有質量可觀的收成。
春耕或夏耘後,農地務必保持三至五公分的水位,防止稗子和雜草孳生。農民於一個月後,進行排水曬田與分蘗,曬到土壤龜裂,由主莖長出新生的根系吸收養分,促使一叢10來株的稻子一面向外圍進行增生分株,一面拿捏生長到20多株的合宜狀態就須停止分蘗。
水稻是禾本花科,有效分蘗後,稻子的根部停止增生幼苗,每一叢不再長出新株,以促進先後孳生的稻禾都能長得一般高大,既能增產又能強健稻梗,使得結實累累的水稻不會倒伏。
農民期盼稻禾出穗,慎重地為現階段的「茁壯期」貫注心力。再過兩周,就要迎接入漿的「孕育期」。

■弄花授粉造飯

一到五月和九月的出穗時節,不見夜來花弄影,而循著水稻的生命周期,陽光照耀的早上至午后盡情「弄花」,如果花開沒有霪雨攪局的話,稻米粒粒飽滿的景象指日可待。
超迷你小白花每天隨日照綻放數小時,花期大約持續10天,授粉過程最怕強風大雨及15度以下的低溫來攪局,都將造成入漿不足現象。
彷彿雪花飛絮般躡手躡腳地吐露「隱逸之美」,你不貼近看個仔細的話,任由小白花在微風中花枝亂顫。一花一粒稻,而一株稻子開出數百朵小白花,那麼一簇稻穗綻放千朵構成了清麗團花。
一朵朵自體授粉,無聲無息入漿後兀自凋謝,稻榖瞬間閤攏,纖纖花蕊一片片應聲落土,微小如塵,生命神聖如是。
結穗滿漿時,一簇簇高過稻叢葉梢,稻穗把頭垂下,為強出頭感到歉疚,也向供給它養分的根莖葉叩首答謝!
見景生情,不由自主地引申老一輩農民傳誦至今的海陸腔客家諺語形容此刻的情境:「稻禾抽穗亂亂,再過四十天就變飯!」

■當代農民的生活現況

回溯農業機械化的現代農村,從人畜力轉換到步行小型曳引機,再進化為坐乘式大型曳引機、插秧機和割稻機,近年,更引進智能策略,農業科技正在農村發酵當中,池上農民啟用「農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添購了「乘坐式農藥噴霧車」─這三十多年以來,農業機械化的過程,等同扶植了工商業的發展。
農機產業壯大了,然而,人們想要一圓機械化的願景,務必付出龐大經費,不少農家自備曳引機、插秧機、割稻機,每一輛都比進口轎車貴了許多,還需添購運送重機具前往耕作地點的大小貨車,一應具全的話,必須掏出一千多萬的銀兩。分期償還農會貸款的擔子可不輕呵,熬過七至十年還清本金利息後,這些重機具也折舊到不堪使用了,甚至遇到廠商開發新機種,買不到用來維修的零件,不得不忍痛提前汰舊換新!
一般農耕面積,能夠擁有「私有地四甲或承租地八甲」就能達到經濟規模,果真如是,前者生活無虞,後者可入列小康之家,不過,為了清償農機貸款、拉把子女念書,另行兼職打工的農民不在少數,「農民沒什麼賺錢,有飯好吃而已」是多數人共同的心聲。
難能可貴的是,農夫農婦依然保有篤實、勤奮、刻苦的傳統精神,這種「以農立國」的核心價值,深植池上、長良、冬山、竹東、銅鑼、草屯、萬丹、還有濁水溪平原、嘉南平原…等的農業鄉鎮。
農民深諳稻田的土性地力,不論慣行農法或是有機農法順勢發展了優美的自然景觀,四時更替,生生不息,投身平野綠疇,埋首耕種如織的土地,營塑了剛柔並濟的壯美風采啊!滋養農地,化育眾生,涵養了壑達知足的品性。

寰宇大地文學獎熱烈徵稿中

2019寰宇大地文學獎即日起收件